《华尔街日报》近日报道称,外国企业在印度经营屡屡栽跟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退出比进入更难"。 这句话道出了无数在印度市场打拼的外企心声,印度作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本应是企业拓展国际业务的乐土,却让许多外企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 印度拥有14亿人口的巨大市场,一直是外企眼中的"香饽饽",但真正进入后,许多企业发现这里就像一座"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却不容易。 沃尔玛2018年以160亿美元收购印度电商巨头Flipkart,看似成功进入印度市场,但随后遭遇严格的外资政策限制,至今仍在艰难适应印度特殊的零售业规定。 福特汽车在印度经营二十多年,最终在今年宣布退出,但退出过程异常艰难,需要处理复杂的劳工问题、政府审批和资产处置。 外国企业退出需要经过多层政府审批,涉及税务、劳工、环保等多个部门,流程繁琐耗时。 印度劳工法保护力度强,企业裁员需要获得政府批准,并支付高额补偿金,这对想要退出的外企构成巨大挑战。 印度税务部门经常对外企进行追溯征税,即对已完成交易追缴税款,让企业防不胜防。 印度政府更倾向于保护本土企业,外企在退出时往往面临更多审查和限制。 2007年沃达丰收购印度电信企业Hutchison Essar,2012年被印度政府追缴20亿美元税款,此案经过多年诉讼,最终印度政府修改法律才得以解决。 亚马逊与Future Retail的纠纷持续两年多,亚马逊投资Future Retail后,后者与信实工业达成出售协议,引发亚马逊强烈反对。 特斯拉进入印度计划一再推迟,马斯克曾多次表达进军印度市场的意愿,但因进口关税等问题迟迟未能落地,显示外企对印度市场持谨慎态度。 部分企业实施了更为审慎的投资策略,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它们权衡利弊,以更严谨的态度对待投资,力求降低风险、稳健前行。 选择与本地企业合作,或采取轻资产模式,以降低退出时的风险。 部分投资者对回报率有着更高的诉求,他们期望通过投资获取更为丰厚的收益,以满足自身的财务目标与预期,对回报率的追求展现出其对财富增值的强烈渴望,考虑到印度市场的特殊风险,外资要求更高的投资回报作为补偿。 当下,印度正致力于对破产法加以完善,这一举措旨在优化其商业法律体系,提升经济环境的稳定性与活力,为市场主体提供更为健全的制度保障。 印度正与多国商签投资保护协定,为外资提供更可靠的法律保障。进入印度市场前,必须深入了解当地法律法规和商业环境,考虑合资、特许经营等方式,降低未来退出难度。 与中央和地方政府保持良好沟通,便于应对可能出现的纠纷。印度市场需要耐心和长期投入,急功近利往往适得其反。 印度市场仍然充满机遇。庞大的人口规模作为坚实基础,加之经济的迅猛增长态势,持续对外资展现出强大的吸引力,使得外资目光不断聚焦于此。 印度案例给全球投资者上了重要一课:市场规模不等于投资价值,制度环境同样重要。 外资应摒弃旧有认知,以全新视角重新审视新兴市场。新兴市场正蓬勃发展,蕴藏无限潜力外资需敏锐洞察其变化,把握其中潜藏的机遇,不能只看增长潜力,还要评估退出机制和风险控制。 参考信源: 困在印度的跨国企业:想逃?没那么容易! 2025-09-23 10:12·观察者网
《华尔街日报》近日报道称,外国企业在印度经营屡屡栽跟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退出
周律鸣法
2025-09-24 17:47:15
0
阅读: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