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2025年9月22日下午至2025年9月23日上午,乌克兰军队向俄罗斯首

天天纪闻 2025-09-24 15:45:17

当地时间2025年9月22日下午至2025年9月23日上午,乌克兰军队向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发射了一批自杀式无人机/巡航导弹,至少有19架乌军自杀式无人机被俄军击落,多辆汽车被击落的乌军自杀式无人机碎片砸坏。   乌克兰对莫斯科的无人机和巡航导弹袭击,本质上是一场用低成本不对称战术撕开俄罗斯防空网的消耗战。   多辆民用汽车被碎片砸坏的事实,已经暴露了俄军防空体系的漏洞——即便部署了号称最先进的S-500"普罗米修斯"系统,也挡不住乌军这种"蜂群式"的低成本袭扰。   这种麻烦才刚刚开始,随着美国和北约持续向乌克兰输血,莫斯科未来几个月面临的轰炸只会更猛,俄军的拦截压力还将呈几何级数增长。   先看看乌克兰现在手里的家伙事有多难缠。他们不是在靠单一武器死磕,而是搞出了一套"高低搭配"的组合拳。   最扎眼的就是国产"特列姆比塔"巡航导弹,这玩意简直是为消耗俄军防空系统量身定做的——发动机是二战德国V-1导弹脉冲喷气式的改造版,管道简易粗糙到让人难以置信,造价却低到只有200美元,全功能型号也才1.5万美元,用普通汽油就能飞。   更要命的是它的突防逻辑,乌军早就摸透了俄军防空的软肋,20枚齐射就能撕开防线,而这种性价比意味着乌克兰可以像生产香肠一样批量制造。   除了导弹,乌军还有"圆面包""火烈鸟"这类自杀式无人机,这些装备有的是用民用零部件组装的,有的是北约直接援助的生产线产物,共同点就是便宜、易生产、难拦截。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早就放话要在今年新增数十万架无人机,这个数字背后,是北约提供的资金和技术在撑着,把原本用于航拍的民用无人机改造成自杀式武器。   这些武器成本可能只有几百美元,却能让俄军动用价值数十万美元的防空导弹去拦截,这种交换比对俄罗斯来说就是个无底洞。   再说说俄军的防空体系为什么越来越力不从心。莫斯科近郊确实部署了S-500系统,这套被吹得神乎其神的装备号称能构建高中低、远中近多层次防御,兼容S-400的所有拦截弹,射程覆盖40到250千米。但问题在于,俄军总共才接装几套?   按照计划要40套才能覆盖全部国土,现在首支装备部队刚负责莫斯科和中部工业区,面对乌军这种多波次、多方向的"饱和式"袭击,根本就是顾此失彼。   俄军的拦截模式也很被动,往往是发现目标后再启动导弹拦截,可乌军的无人机和导弹要么低空飞行躲避雷达探测,要么用廉价诱饵吸引火力,等真正的攻击目标抵达时,防空系统可能已经耗尽了第一轮拦截资源。   就像9月22日这次袭击,即便击落了36架无人机,还是有碎片落到居民区砸坏汽车,这说明俄军的拦截并非"全杀",总有漏网之鱼或者拦截后的残骸造成次生伤害。   更尴尬的是,俄军的电子战系统对这些低成本无人机效果有限,民用零部件组装的设备信号特征不明显,干扰起来难度极大,而专门针对军用目标设计的反制手段,用在这些"土制武器"上反而显得小题大做。   最让俄军头疼的是,乌军的战术还在不断进化,已经形成了三种成熟的打击模式。   第一种是一线用大量侦察和自杀式无人机定位俄军兵力,引导火炮打击;第二种就是像这次袭击莫斯科这样,用远程自杀式无人机袭扰后方纵深目标;第三种更隐蔽,把小型无人机渗透部署到俄罗斯境内,藏在重要目标附近突然发动袭击。   这三种模式轮番上阵,让俄军的防空系统疲于奔命——防了前线防不住后方,防了军事目标防不住民用区域。   而且乌军还学会了配合,把自杀式无人艇和无人机袭击结合起来,在不同战场形成联动,进一步分散俄军的防御精力。   反观俄军的报复性打击,虽然也用巡航导弹、弹道导弹和无人机搞联合火力打击,但这种方式成本太高,打一场下来消耗的资源可能抵得上乌军几十次无人机袭击,长期看根本不划算。   俄罗斯的军工生产能力虽然比乌克兰强,但面对北约整个工业体系的支持,俄军的装备补充速度已经跟不上消耗速度,尤其是防空导弹这种精密武器,生产周期长、成本高,越打库存越紧张。

0 阅读:18

猜你喜欢

天天纪闻

天天纪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