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巴结英日?2019年坦桑尼亚撕毁中国百亿投资项目,发现被耍后,这个东非国家又

是逸屹呀 2025-09-24 14:34:17

为了巴结英日?2019年坦桑尼亚撕毁中国百亿投资项目,发现被耍后,这个东非国家又急忙转身,希望与中国"再续前缘"。   坦桑尼亚的巴加莫约港项目,背后藏着一个价值百亿美元的教训,这事儿远不是简单的“分手又复合”的戏码,它照出了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地缘政治的夹缝里,为自己的发展道路摇摆不定,付出了多么沉重的代价。   这个巴加莫约港为什么能搅动这么多大国的神经?因为它根本就不是个普通的港口,而是一个能撬动整个东非乃至全球贸易格局的黄金筹码。   规划年吞吐量2000万标准箱,这对于一个当时年GDP才600多亿美元的国家意味着什么?简直是装上了一台超级经济引擎。   这个地方的地理位置太绝了,是连接亚洲、非洲、欧洲的天然枢纽,也是“一带一路”倡议在非洲大陆的一个关键落脚点。   英国、日本这些国家挤破头想进来,看中的就是这个战略入口,更何况,这片土地曾是殖民者贩卖奴隶的伤心地,而中国最初的设想,是把它变成“非洲的希望港”,这一下子就让项目有了超越商业的意义。   更现实的是,邻国肯尼亚的蒙巴萨港一直在旁边虎视眈眈,巴加莫约港建不建得成,直接关系到谁能当上东非物流扛把子,这块肥肉,谁都想咬一口。   坦桑尼亚当初的摇摆,就是在两种完全不同的外国投资模式之间反复横跳,一边是英国和日本画的大饼,另一边是中国拿出的压舱石方案。   这两套玩法在现实中一碰,结果高下立判,也给坦桑尼亚上了一堂最生动的实践课。   英日那边,嘴上说得天花乱坠,“低息贷款、宽松条件”,听着就让人心动,可真干起来呢?英国公司勘探完,预算从30亿美元直接飙到80亿,还加了一堆苛刻条款,比如超支了你坦桑尼亚自己兜着,设备还得优先买我们英国的。   日本公司更离谱,运来的水泥桩根本不适应当地海洋环境,测试的时候就锈断了,还反过来抱怨本地工人效率低。   最后呢?英国一脱欧,资金链断了,日本团队和钱也撤了,承诺吹得再响,一阵风就散了。   反观中国这边,早在2013年坦桑尼亚主动找上门时,招商局就已经联合阿曼主权基金,拿出了一个系统性的方案。   2015年奠基前,地质、气候勘探早就做得明明白白,连配套的农产品加工、矿产冶炼产业园都规划好了,这是一种全产业链的深度捆绑,是实打实的压舱石。   最初99年的特许经营权,确实让时任总统马古富力觉得“有剥削性”,但这跟英日那种暗藏风险的空头支票比起来,哪个更实在,时间给出了答案。   从按下暂停键到最终选择重启,坦桑尼亚付出的代价清单,远不止那100亿美元的投资额。   2019年项目被单方面终止后,中方前期投入的2.8亿美元直接打了水漂,工地上成堆的设备风吹日晒,光修复就得几千万美元。   经济增速从6.2%一路往下掉,许多依赖矿产出口的小企业直接倒闭,失业率飙升。   更要命的是战略机遇的损失,坦桑尼亚犹豫的这几年,肯尼亚可没闲着,趁机扩建蒙巴萨港,把本该属于巴加莫约的货源抢走了。   国家的信誉也一落千丈,这种反复无常的样子,哪个国际投资者看了不心寒?   转折点发生在2021年,作风强硬的马古富力总统去世,更务实的哈桑总统上台,收拾烂摊子成了当务之急,重启项目是唯一的出路,中方的态度也很大度,没有纠缠过去,同意坐下来重新谈。   新的合作框架,是在惨痛教训后的一次全面升级,运营权从99年改到33年,坦方在合资公司的股份也提升到35%,中方展现了极大的灵活性。   更聪明的是,这次不再是单一依赖,而是引入了沙特提供资金,埃及提供物流管理经验,形成了一个风险共担的四方格局。   坦桑尼亚自己也学乖了,议会专门拨款解决征地问题,新条款里还特意规定本地员工占比不能低于60%。   这场风波,给坦桑尼亚好好上了一课,核心就是“机会成本”,在大国博弈的牌桌上,华丽的辞藻和短期的诱惑,永远比不上扎实的执行力和长远的共同利益。   巴加莫约港的重启,标志着一种更成熟、更具韧性的国际合作模式的诞生,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真正的主权,不仅在于有勇气对“不平等”条款说不,更在于有智慧做出那个能带来长久饭碗的明智选择。   以上信息来源于新浪财经 国家强制参股和利益分享:坦桑尼亚矿业新政下的资源战略(上篇)

0 阅读:2
是逸屹呀

是逸屹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