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九月,赞比亚要求中国企业造成环境污染一事“索赔”800亿美金。这个消息一出来就闹得沸沸扬扬,让人忍不住想弄清楚到底怎么回事。 最近刷到“赞比亚向中企要800亿环境赔偿”,我第一反应是:这数是不是多写了个零? 咱普通人过日子讲究实在,先掰扯掰扯这钱有多吓人——涉事的中国有色矿业,整个公司市值才501亿港元(约57亿美金),这800亿够买14个它。 赞比亚国家层面,2024年GDP也就230亿美金,800亿相当于人家3年多的全国产值,更是该国一年财政收入的17倍! 更魔幻的是,喊着要这笔钱的,号称“代表100多当地民众”,结果法院记录一扒:真正签字授权的,就11个人! 就算按100人分,每人能分8亿美金,这哪是索赔? 最让人意外的是赞比亚政府,一点没跟着闹,反而挺实在。 9月10号副总统专门去事故现场调研,回来还夸了中企的处理;官方早发过声明:2月底泄漏后,当地供水当月就恢复了,到现在没发现有人因为污染生病或死亡,水质检测也一天比一天好。 一边是11人要800亿的“狮子大开口”,一边是政府盖章“问题基本解决”,这反差也太大了。 话说回来,咱也不能光说别人碰瓷,这事的根儿,还是今年2月18号那场真真切切的尾矿坝泄漏。 我翻了这家公司去年的ESG报告(就是环境管理预案),里面明明写着“早料到赞比亚有极端暴雨风险”,也做了应急方案,结果还是出了事——问题就出在“人”身上:防渗膜被人偷了!这就跟咱家里装了防盗窗,却忘了锁窗户一样。 预案里只防了天灾(暴雨),没重点防人祸(偷防渗膜),两个风险撞一块儿,漏洞就变成了大麻烦,也给人家递了“找茬”的由头。 比赔钱更头疼的是这个现在最让中企难受的不是索赔本身,是项目停着开不了工。 咱普通人可能不懂“环评博弈”,但能看明白:这是人家用“规则”当软刀子,跟你耗。 中企的“硬本事”其实没的说:泄漏当天,工人冒着大雨几小时就堵上了溃口,农户的赔偿也很快给到位。 但在“软功夫”上明显差了点:怎么跟当地社区沟通、怎么应对法律套路、怎么在舆论上说话,这些都没跟上。 这事给所有出海中企提了个醒不管最后这800亿索赔成不成,对咱普通人看新闻、对中企走出去,都是个教训。 现在的全球化早不是“埋头开矿、好好干活就行”的年代了——你得防着人为偷防渗膜的小漏洞,得懂当地的法律规则,还得跟社区处好关系,不然哪怕你活儿干得再漂亮,也可能被“天价索赔”这种事绊住脚。
今年九月,赞比亚要求中国企业造成环境污染一事“索赔”800亿美金。这个消息一出来
福星徠说事
2025-09-23 16:48:46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