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男子坚持要给刚出生3天的女儿开刀放血,他割开女儿后背溃烂处,挤出黑血块,看着奄奄一息的孩子,妻子吓得瘫软在地,他却因此攻克了致死率100%的皮下坏疽症。 婴儿皮下坏疽症,在当时,这病就是“死亡的同义词”。它来势汹汹,像个无形的恶魔,悄悄潜入孩子娇嫩的皮肤下,然后迅速扩散,让肌肉和组织大面积坏死、溃烂,皮肤变色,最后引发全身感染,别说活下来了,能多撑几天都是奇迹。当时的医学界,对这种病几乎是致死率100%。 作为一名医生,张金哲太清楚这意味着什么。看着刚来到这个世界才三天的女儿,身体一天天变冷,后背开始发黑、溃烂,他心里像被刀绞一样。他试遍了所有能想到的药物,可一点用都没有。那种眼睁睁看着自己骨肉走向死亡,却无能为力的感觉,比任何酷刑都更折磨人。 他不能接受,也绝不甘心。他开始疯狂地查阅资料,找各种偏方,日以继夜地研究。可无论他怎么努力,都找不到任何一个成功的案例,没有一条现成的路可以走。 就在他几乎绝望的时候,一件意想不到的小事,给了他一道亮光。那天他在街上走着,看到一个鱼贩子在处理鱼。鱼贩子动作麻利,用刀刮掉了鱼身上所有坏死的鳞片和腐肉,然后把鱼洗干净,鱼身立马变得光洁。 就是这么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动作,瞬间点亮了张金哲脑海里的一盏灯。他想,鱼的腐肉能刮掉,那孩子身上的坏死组织呢?能不能也像这样,彻底清除干净? 这个想法在今天看来,或许没什么了不起。但在当时,给一个只有三天大的新生儿动刀,还是在没有抗生素、没有输血、没有专业麻醉的情况下,这无异于天方夜谭,是彻头彻尾的疯狂。 当他把这个大胆的计划告诉妻子时,妻子几乎崩溃了。一个母亲,怎么能眼睁睁看着丈夫,拿着冰冷的手术刀,去割自己刚出生的孩子?这在任何一个母亲看来,都是无法想象的。她哭着求他,跪着哀求他,“这是在要孩子的命啊!” 但张金哲的心里,已经没有了退路。他知道,不做,孩子必死无疑。做了,虽然风险巨大,但至少还有一线生机。他心里清楚,他做的不是一场普通的家庭冒险,而是为千千万万个患有这种疾病的孩子,在黑暗中寻找一条生路。 在妻子瘫软在地的绝望哭喊中,张金哲抱起孩子,走进了手术室。 手术灯下,张金哲的脸被汗水浸透。他小心翼翼地,用刀尖挑开了女儿后背溃烂处的皮肤。 他看到,那些坏死的组织像一块块黑色的血块,散发着一股难闻的恶臭。每一刀下去,都是对自己内心的一次考验。他知道,自己手里的刀,割的是女儿的肉,但割的,更是自己的心。 他必须快,必须准,不能有任何犹豫。他像当年那个刮鱼鳞的鱼贩子一样,一点一点,把那些坏死的组织全部清除干净。整个过程,他仿佛进入了一个无我的境界,眼里只有手术台上的孩子,心里只有一个信念:救她,必须救她。 他不是在做一台手术,他是在和死神搏斗。 当他成功地把所有坏死组织清干净,再用针线小心翼翼地缝合好伤口时,他才发现自己全身的衣服都湿透了。走出手术室,他看着瘫坐在地上,眼神空洞的妻子,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是轻轻地说了句:“成功了。” 她抱住他,嚎啕大哭。那一刻,这眼泪里有劫后余生的庆幸,有对丈夫的理解,更有对孩子能够活下来的感恩。 当然,手术成功只是第一步。在那个医疗条件落后的年代,术后感染的风险依然很高。张金哲几乎寸步不离地守在女儿身边,密切观察着她的一举一动。在他的精心照料下,女儿的伤口开始慢慢愈合,黑色的皮肤渐渐恢复了健康的血色。孩子活下来了。 他的这次冒险,不仅救了女儿的命,更攻克了这种病,为无数个家庭带来了希望。 在随后的日子里,他把这套“皮下坏疽切开引流术”整理成册,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他用自己的经验,把这个曾经无法治愈的绝症,变成了可控、可治的疾病。从那以后,无数患上这种病的孩子,都因为张金哲发明的这套方法,得到了救治。 正是因为张金哲对儿科疾病的痴迷和执着,他成了中国小儿外科的奠基人。他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小儿外科专业科室,培养了无数小儿外科医生,他研究出的“张氏钳”、“张氏拉钩”等手术器械,至今还在儿科手术中使用。他被人尊称为“中国小儿外科之父”。
有位九十多岁的老太太,在临终前一天,对儿子说:“送我去医院再治治,治好了还能给你
【16评论】【1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