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不承认“侵犯”北约领空,孙玉良:“东部哨兵”行动咋制造恐惧】
“自二战以来我们最接近公开冲突的时刻。”波兰总理图斯克的这句话像一把冷冰冰的尺子,量出了过去两周东欧上空那道看不见的裂缝。9月9日开始,波兰、罗马尼亚、爱沙尼亚接连报告本国领空遭到据称来自俄罗斯的无人机或军机“侵犯”,俄方全面否认。事态发展迅速:北约触发第四条款,“东部哨兵”行动于9月12日启动,目前已有十国参与,战机、预警机、加油机轮番出动,预警机在波兰上空盘旋,地面防空紧绷。表面是防御姿态,底下却是在测量一条危险的界限——灰色地带与公开冲突之间,究竟隔着多少透明膜。
这出戏的演员和道具听起来并不复杂:几架无人机、一枚导弹、一夜之间变得格外昂贵的“防御”。媒体披露,为拦截价值不过十万欧元的无人机,北约动用了可以价值数百万欧元的导弹。有人立即发问:这样的消耗能持续多久?别把问题只看成账面数字,它牵出的还有信任、供给与政治意志。法国、英国、美国、德国等国的飞机被调往东翼,军费、弹药、燃油、人力都在被迅速消耗。与此同时,报道显示美国正优先补充本国库存,部分对欧洲的武器交付暂缓,连“爱国者”系统的出口都出现犹豫。盟友们不得不问:当危机发生时,谁先把手伸进口袋?
制度的盲点在这一刻暴露无遗。北约的第四条款允许磋商,触发了政治和外交的应对;第五条款才会带来集体防御的武力承诺。历史数据显示,第五条只在2001年被启动过一次——在“9·11”之后。无人机入侵在法律上并非自动构成“武装袭击”,要让第五条发动,门槛很高,需要系统性、重复性的攻击。这就把联盟推到了一个尴尬位置:敌意存在但未到“触发全体反应”的程度,成员国的期待和可采取的行动之间出现巨大落差。
更麻烦的是,战争形态在变。无人机、网络攻击、灰色地带行动,这些“不足以称为战争”的手段,却能在眼下制造巨大的战略效果:扰乱防线,消耗对手资源,测试政治意志。北约内部开始讨论“无人机之墙”“分布式低成本拦截体系”的提案,试图用更灵活、更经济的工具弥补低空防御的空白。不过从谈判桌到部署场景,有一段时间差——谁愿意率先为这张“之墙”埋单?谁又愿意承受短期内可能显现的脆弱?
有声音提醒另一层成本:长期的“东部哨兵化”意味着资金和装备从其他战场移出,乌克兰可能因此获得的支持被稀释。俄罗斯媒体的分析把这看成欧洲在制造恐惧、为国防开支争取空间;西方媒体则质疑北约在应对非常规威胁时的制度设计。军事专家警告将“东部哨兵”常态化可能会变成昂贵的长期承诺:飞机、基地、后勤、弹药的长期驻扎并非小数目,财政压力和政治反弹都摆在桌面上。
政治层面的裂缝同样明显。美国在欧盟防务上的摇摆、总统对事件的含糊表态,被一些欧洲国家解读为信誉危机。特朗普称这或许是“误会”的一声,遭到欧洲盟友的公开质疑,评论员担忧这会被对手读作里的一道裂缝。盟友之间的信任是联盟的粘合剂,一旦松动,任何防御举措都要付出更高的政治成本。
究竟应该把红线画在哪里?立陶宛前外长在媒体上呼吁设定清晰的界定,一旦越线就按“侵略”定性并授权直接击落。但任何清晰的规则都可能把灰色地带转为明火执仗——这是政治选择的问题,不只是军事技术问题。北约要么选择把条款和应对工具调得足够灵活以覆盖灰色地带的威胁,要么冒着在关键时刻陷入被动的风险。
在东翼国家,恐惧是真实的。波兰从冷战后长期把北约视为“安全屏障”,如今接收武器援助、安置难民,成为前线国家。民众的不安不是媒体渲染出来的情绪,而是看着邻国的战争、听着领空报警器响起后的直觉反应。政治领导人在这种氛围中既要展示决心,又要避免把国家拖入不测的漩涡。
这场危机给北约提出了现实考题:如何在不把灰色地带升级为热战的前提下,既保护成员国领空,又保持联盟的凝聚力与可持续性?军事答案有:更经济的反无人机系统、分布式感知网络、弹药储备制度;外交答案有:盟内更明确的红线、更稳固的供给链承诺、更透明的政治沟通。缺一不可。
夜空下的预警机还在盘旋,军事与政治的算盘正在不停敲打。谁来为这张昂贵的安全账单买单?谁又能在不引火烧身的条件下,把灰色地带收回成可管理的事实?这些问题没有简单的答卷。眼下,北约的选择将决定的是一条通往长期耗损的路,还是一条通往更聪明、更可持续防御的路。
末尾留一句话给读者想一想:当廉价无人机能撬动昂贵导弹的消耗,当法律条文无法立刻匹配新型威胁,战争的危险并非只来自敌方的飞机队列,而来自制度的空白与政治的犹疑。北约必须修复的不只是防线,还有信任与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