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个对美国很残忍的事!以目前的技术水平,9架F22或许可以击落一架不带无人僚机的歼20S,因为歼20S只有8枚导弹!但实际情况很可能是9架歼20S打一架F22,而且还带客二三十架无人僚机,这就是目前中美工业能力的真实情况! F22这款被美军吹了十几年的"空中霸主",从2005年服役到2011年停产,满打满算就造了187架,如今摔一架少一架,美军自己都得省着用。 更尴尬的是,它的生产线早就拆了,想增产都没地方重启,只能靠着翻修老机体续命。 反观中国的歼20S,光是公开报道里的产量就已经突破300架,而且生产线还在开足马力,每年新增的数量都快赶上F22现存总数的零头。这种数量上的差距,可不是靠技术参数就能抹平的。 按照传统空战逻辑,F-22凭借14年的技术代差优势,确实有可能在一对一较量中压制早期型号的歼-20。但歼-20S的出现彻底打破了这种平衡。 根据珠海航展公开的技术资料,歼-20S的主弹舱可容纳6枚霹雳-15远程空空导弹,侧弹舱则配备2枚霹雳-10红外格斗弹,总载弹量达到8枚。 这意味着在不依赖外部支援的情况下,歼-20S已经具备同时应对8个空中目标的能力。而F-22虽然拥有8枚导弹的载弹量,但其AIM-120D导弹的200公里射程,在霹雳-15的300公里射程面前已显不足。 更关键的是,歼-20S通过双座设计实现了“有人-无人”协同作战,这才是真正的“降维打击”。 这种协同作战能力在2025年“九三阅兵”中得到了充分展示。当歼-20S以楔形编队掠过天安门广场时,其身后的电子屏幕清晰显示出该机引导多架“忠诚僚机”执行任务的画面。 军事专家张学峰指出,歼-20S的后座飞行员专门负责指挥无人机集群,这种分工让该机成为空中作战体系的“大脑”。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9架歼-20S组成的编队,通过数据链同时指挥27架具备隐身能力的“攻击-11”无人机,形成一张覆盖数百公里空域的“杀伤网”。 在这种体系面前,单枪匹马的F-22就像闯进蛛网的苍蝇,即便能勉强击落几架无人机,也难逃被蜂拥而至的导弹锁定的命运。 更让美国感到压力的是,中国在无人机领域的发展已形成“规模+技术”的双重优势。据《环球时报》报道,中国目前已列装超过1.2万架各型无人机,其中具备察打一体能力的“翼龙-3”和“彩虹-7”,在航程、载荷和隐身性能上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这种优势在“有人-无人”协同作战中尤为明显:当歼-20S作为指挥节点在空中待机时,无人机集群可以前出数百公里执行侦察、干扰和打击任务。这种“消耗无人机,保存有人机”的战术,彻底改变了传统空战的效费比逻辑。 回到开头的假设:9架F-22对抗1架歼-20S。在理想状态下,F-22确实有可能凭借隐身优势和超音速机动能力,在视距外空战中击落歼-20S。但这种假设忽略了现代空战的三个核心要素:体系支撑、工业产能和战术创新。 当9架歼-20S组成的编队出现在战场时,它们背后是由空警-500预警机、歼-16D电子战飞机和055型驱逐舰组成的完整作战体系。 空警-500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可以在500公里外发现F-22,歼-16D则能通过电子干扰让F-22的AIM-120导弹变成“瞎子”。 在这种情况下,F-22的隐身优势被大幅削弱,而歼-20S的分布式孔径系统(EODAS)却能实现360度无死角战场感知。 在2025年的西太平洋上空,美军在冲绳部署的F-22机队,面对中国东海防空识别区常态化巡航的歼-20S编队,已经陷入“不敢升空、升空即被发现”的尴尬境地。 更让美军头疼的是,中国正在南海岛礁部署的反隐身雷达网络,让F-22的“穿透性制空”战术彻底失效。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空军不得不重新评估其“空海一体战”战略,甚至考虑将F-22机队后撤至关岛以保安全。 当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美国航空工业依然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F-22的矢量推力技术、F-35的综合电子战系统,仍然是中国航空工业需要追赶的目标。 但差距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缩小。当涡扇-15发动机实现量产,当歼-35舰载机完成航母起降测试,当“忠诚僚机”集群形成战斗力,中国空军将真正具备与美国空军分庭抗礼的实力。 这就是那个对美国很残忍的事:曾经的“空中霸主”,如今正面临一个从装备到体系全面超越的对手。这种超越不是偶然,而是中国航空工业坚持自主创新、坚持体系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决定胜负的不仅是尖端装备,更是一个国家的工业韧性和创新能力。而中国,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书写新的历史。
沈飞是真的有点憋屈了,好不容易搞出了歼-35和歼-35A,结果没想到成飞又拿出了
【16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