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比亚要求中国企业造成环境污染一事“索赔”800亿美金。这个消息一出来就闹得沸沸扬扬,让人忍不住想弄清楚到底怎么回事。 在赞比亚,一笔高达800亿美元的索赔请愿,让一家中国矿业公司站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这个数字实在太惊人了,它背后远比一场环境事故赔偿要复杂得多。 先说说这800亿美元到底有多离谱,这个数字,是赞比亚全国一年GDP的三倍还多,换句话说,要用这个国家三年的全部产出,去赔偿一次工业泄漏。 今年2月18日,谦比希湿法公司的尾矿坝发生了泄漏,事故的直接原因很清楚:有人偷割了防渗膜,加上天气不好,最终导致了溃坝。 事件发生后,这家中企并没有甩锅,而是立刻启动应急预案,到19日凌晨3点就把口子堵住了,源头被迅速控制。 后续呢?公司也没回避责任,根据赞比亚官方给出的损害报告,已经把该赔给个体农户的钱都赔了。 一个已经被控制住、责任方也在积极处理的局部事故,怎么就跟一个足以买下国家三年经济产出的天价索赔挂上了钩? 这种强烈的反差,让人觉得这数字的目的不是为了赔偿,而是为了引爆眼球。 当经济账算不通的时候,政治的算盘就开始响了,提起诉讼的,是一百多名当地居民,但里头真正拿到正式法律授权的,只有11个人。 这说明,这事儿不像是一场广泛的民众自发行动,更像是一次精心策划的法律出击。 更深的背景是,赞比亚明年就要举行大选,在很多地方的政治游戏里,把矛头对准外资,尤其是像中国这样影响力越来越大的国家的企业,是反对党拉选票的老套路了。 制造一场“小民对抗跨国巨头”的戏码,既能煽动国内情绪,又能吸引国际目光,给自己增加政治筹码。 所以这800亿美元,与其说是法律上的一个标的,不如说是一个喊给全世界听的政治口号。 对此,母公司中国有色矿业在9月18日的公告里说得很明白,这索赔“明显缺乏依据”,纯属无理取闹,并且已经请了当地的专业律师团队来依法应对。 把镜头拉远一点看,这次事件其实是赞比亚长期以来各种矛盾的一个集中爆发。 作为一个靠铜和钴矿吃饭的国家,整个采矿业对环境的压力本来就巨大,把所有环境问题的锅都甩给某一家企业,显然有失公允。 而且外界看中资企业的眼光,似乎总带着点“双重标准”,据说之前有一家欧洲企业在当地长期排污,后果更严重,最后也就罚了几百万美元了事。 这和这次动辄800亿的天价索赔比起来,反差实在太大。 更别提中国企业在赞比亚,不只是开矿的,它们还投资建了大量的基础设施,援建学校和医院,创造了巨量的就业,但在环境争议的喧嚣中,这些贡献很容易就被选择性地忽略了。 这件事也反映出全球环境治理的一种不平等,发展中国家或许正想用这种极端的方式,来挑战西方主导的赔偿体系,争夺更多的话语权。 目前涉事公司还处在停产状态,复产卡在了环评机构的选择争议上,这场800亿美元的索赔案,最终大概率不会按字面金额收场,但它揭示出的困境,将持续考验所有在全球化浪潮中的玩家。 对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来说,这警钟再次敲响:在复杂的海外环境里,仅仅“合规”已经不够了,必须朝着“超越合规”、用国际最高标准要求自己的方向去努力,才能在风浪中走得更稳。 以上信息来源于环球时报 中国企业被索赔800亿美元?中方回应
说一个反直觉的理解:全世界其实都更希望中国走霸权主义道路,不仅小国这样希望,美俄
【38评论】【113点赞】
用户94xxx59
千金买白眼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