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天安门原来的样子,事实证明,梁思成和林徽因是有远见的人,可惜,在郭沫若的一再

星星有话讲 2025-09-21 15:57:15

这是天安门原来的样子,事实证明,梁思成和林徽因是有远见的人,可惜,在郭沫若的一再建议下,最终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还是拆除了大部分城门...... 事情要从更早说起,1949年之后北京要成为新中国的首都,一座古老帝都,如何适应一个崭新国家的发展需求?这个问题,摆在所有人面前。 核心争议就是:老城墙、老城门,还要不要? 当时形成了两派意见,一派以梁思成、林徽因为代表,他们是顶尖的建筑学家,力主“保留”。 他们构想了一个“新旧分开”的北京城:完整保留紫禁城和老城墙,将其作为一个巨大的“历史博物馆”。 新的行政中心则向西郊发展,比如五棵松一带,这样既能保护千年古都的风貌,又不妨碍现代化建设。 梁思成甚至画好了规划图,他激动地解释:“城墙上面,可以建成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环城公园’,上面能跑车,下面能走人,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 另一派则以郭沫若等人为代表,认为城墙是“封建的城墙”,是阻碍城市交通和发展的“枷锁”,他们主张拆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首都”让路。 郭沫若曾公开表示:“城墙的存废是小事,新北京的建设是大事。” 两方意见截然相反,最终需要最高决策层来拍板。 据一些档案和当事人回忆,当时的北京市领导更倾向于拆除。 原因很现实:拆掉城墙城门,能获得大量砖石木料,用于建设新楼,省钱省料再加上城墙确实阻碍交通,城内城外沟通极不方便。 一位干部曾对梁思成说:“您那个方案好是好,但太理想了,新区建设要花多少钱?多少时间?我们等不起,国家现在困难。” 林徽因同样激烈,她当面质问当时北京市的负责人:“你们真就把古董拆了,将来子孙后代骂我们这些人无能、无知!” 但大势难挡,1953年左安门被拆,拉开了大规模拆除的序幕。 病榻上的林徽因得知消息,愤慨地说出那句被广泛引用的话:“你们今天拆的是真古董,有一天,你们后悔了,就只能盖假古董!” 这话,一语成谶,最让梁思成痛彻心扉的,是西直门的命运。 西直门是北京内城九大古城门之一,规模宏大,结构精巧,1969年为修建地铁,拆除西直门箭楼时,工人们在包砌的砖墙内,意外发现了一个惊人秘密,里面完整地包裹着元朝的和义门瓮城城门。 那是元代城楼的珍贵遗存,沉睡了数百年,重见天日之时,即是永别之日。 考古人员进行了紧急绘图和拍照后,这个极具历史价值的元代城门,还是随着西直门一起,彻底消失了。 从1950年代开始,北京的外城城墙、内城城墙先后被大部拆除,安定门、阜成门、东直门……一座座巍峨的城门化作砖石瓦砾,取而代之的是不断拓宽的马路、拔地而起的楼房和地下呼啸而过的地铁。 梁思成和林徽因输了,林徽因于1955年含憾离世,梁思成则在后来的岁月里,沉默地看着这一切发生。 据说他晚年很少再主动谈起城墙城门。 时间快进到今天,当人们在复建的永定门城楼下拍照,在仿古的前门大街购物,在元大都城墙遗址公园散步时,总会有人提起那段往事,提起那对夫妇。 历史没有如果,但人们总会忍不住去想:如果当年,选择了梁思成的方案,今天的北京,会不会是另一番景象?一座拥有完整古城墙和现代化新区、古今辉映的独一无二的伟大城市? 这个问题的答案,永远埋在了那些消失的砖石之下。 梁思成和林徽因的远见,不在于他们阻挡了拆除,而在于他们早在半个多世纪前,就预见了后来的遗憾,他们的坚持为后世留下了一份关于敬畏历史、珍惜文化的警示录。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可以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主要信源:(凤凰网——若是梁思成,他必定会坐在西直门城楼下哭泣)

0 阅读:249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63

用户10xxx63

3
2025-09-21 17:02

郭沫若也是败家子一个[滑稽笑][滑稽笑]

木木木森林

木木木森林

2
2025-09-21 16:57

不为别的,因为林徽因,梁思成赞成的,郭沫若就反对,和学术一点关系都没有

猜你喜欢

星星有话讲

星星有话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