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根本没有能力能够造出芯片,即使造出来的中国芯片也落后于世界20年,”

康安说历史 2025-09-21 14:42:23

“中国根本没有能力能够造出芯片,即使造出来的中国芯片也落后于世界 20 年,” 美国人怎么也想不到,最终让中国芯片扬眉吐气的,竟然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耄耋老太! 这位老人叫黄令仪。她曾在 1989 年的美国国际芯片展览会上站了很久。展厅里琳琅满目都是外国芯片。她走遍整个会场,没有找到一个中国摊位。那天的日记里,她写下了 “泪眼涟涟” 四个字。这个场景成了她心里过不去的坎。 黄令仪的童年在战乱中度过。她亲眼见过同胞被日本侵略者的飞机炸死。那时起,她就发誓要好好读书报效祖国。这个信念支撑着她走过了大半生。 1960 年,她放弃留在清华大学任教的机会,回到母校华中工学院创建了中国首个半导体实验室。半年时间里,她带着团队造出了中国第一只半导体二极管。 1965 年,国家要研制 “东方红一号” 卫星的空间计算机。黄令仪接过了这个重担。她把团队分成三班倒。自己每天在实验室工作至少 14 个小时。 一年后,中国首台空间计算机 “156 组件计算机” 诞生了。这台机器用的正是她带领团队研制的半导体三极管。周恩来总理亲自表扬了这个成果。 但中国芯片的发展之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1984 年,因为经费紧张,大规模集成电路研发项目被叫停。黄令仪没有放弃。她在 1990 年代钻研出的集成电路设计方法,后来获得了两项国家专利。 2001 年,已经退休的她接到了中科院的邀请。66 岁的她二话不说,带着自己和丈夫积攒的 11 万元积蓄,加入了刚刚成立的龙芯研发团队。 2002 年 8 月 10 日,龙芯一号研制成功。这颗芯片性能虽然不算顶尖,但它真正意义上终结了中国 “无芯” 的历史。 黄令仪没有停下来。2004 年,性能超过国际平均水平的龙芯二号问世。同事们劝她歇一歇,把工作交给年轻人。她摇了摇头说:“我此生最大的心愿就是:匍匐在地,擦净祖国身上的耻辱!” 2009 年,龙芯三号研制成功。中国芯片正式迈入多核时代。2015 年,搭载龙芯的北斗卫星成功发射。这标志着中国自主芯片开始在关键领域发挥作用。 2020 年,黄令仪和团队推出了完全自主的龙架构。这个包含近 2000 条指令的架构,不需要任何国外授权。从那天起,中国芯片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 “灵魂”。 2022 年发布的龙芯 3C5000 处理器,性能已经相当可观。它的 16 核心单芯片 unixbench 分值超过 9500,双精度计算能力达到 560GFlops。这个性能已经能和国际主流服务器芯片比肩。更重要的是,它内置了安全模块,能为国家网络安全提供底层支持。 如今的龙芯早已不是实验室里的样品。它在电子政务、能源、交通、金融等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2021 年,龙芯中科的营业收入已经达到 12.01 亿元。2025 年 6 月,最新的龙芯 3C6000 系列芯片发布,继续领跑中国自主芯片的发展。 黄令仪在 2023 年永远离开了我们。但她留下的不只是一颗颗芯片。她带领团队创造的技术成果,每年能为国家节省高达 2 万亿元的芯片支出。这个数字背后,是中国芯片产业不再被 “卡脖子” 的底气。 那些曾经嘲笑中国造不出芯片的人不会想到。正是这位头发花白的老人,用数十年的坚守改写了中国芯片的命运。从当年展会上的 “泪眼涟涟”,到如今龙架构芯片的遍地开花。黄令仪用一生证明,中国不仅能造出芯片,更能造出世界水平的好芯片。 她生前常说,半导体是工业的粮食。现在,这颗 “中国芯” 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它扎根在中国的土地上,结出了自主创新的果实。这或许就是对那些质疑声音最有力的回击。

0 阅读:3

猜你喜欢

康安说历史

康安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