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一对干部夫妻被带走,临走前把6个孩子托付给47岁的保姆高玉清,10年过去,当夫妻二人推门而入之时,眼前的一幕直接让他们泪如雨下!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6年的一个秋日,刘致台和妻子许曼云推开了阔别十年的家门,屋里整洁温暖,六个孩子站得端正,脸上带着红润和笑意,灶台上的饭菜还冒着热气,一个满头白发的女人正低头擦拭桌子。 她就是高玉清,夫妻两人望着眼前的场景,泪水再也忍不住涌了出来,十年过去,家还在,孩子们也都在,这一切都是因为她。 高玉清1919年出生在四川新津的一个贫苦农家,小时候她跟着父母下田干活,挑水砍柴,从来没有机会多读几天书,年轻时嫁给了本地一个男人,婚姻并没有带来安稳。 丈夫早早病故,两个孩子也相继因病离开,接连的打击让她几乎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婆家把她赶出门,娘家也闭门不纳,她只能独自闯荡。 为了活下去,她做过零工,给人洗衣做饭,背过柴火,什么都干,那些年让她磨炼出了极强的韧劲。 1954年,她来到了成都,进了刘致台家中帮工,那时许曼云正怀孕,身体虚弱,家里急需帮手,高玉清埋头做事,不多言语,把家务安排得井井有条,连厨房的锅碗都擦得锃亮。 孩子出生后,她抱在怀里轻轻哄着,夜里哭闹时也是她最先起身,她虽然只是一个保姆,却渐渐被视作家里人,随着孩子一个个出生,她记住了谁肠胃不好,谁最爱哭,谁上学要带书本,刘家夫妇也越来越依赖她。 1966年,社会局势突变,刘致台夫妇被要求下放劳动,家里六个孩子,最小的才两岁,最大的不过十二岁,亲戚担心受牵连,谁都不敢接手,就在大家都束手无策的时候,高玉清选择留下。 她四十七岁,身体已经不算年轻,可她还是把这个担子扛在肩上,她接过钥匙的时候,心里明白这意味着什么,也没有退缩。 从那以后,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到她一个人身上,工资停了,粮票也所剩无几,她把自己唯一的嫁妆,一只母亲留下的玉镯拿去当掉,换来的钱全部用来买粮。 她白天去工厂打杂,晚上到餐馆刷盘子,挣来的钱不够,她就到街头缝补衣物,或者去郊外挖野菜。 孩子们吃着她做的窝头和稀饭,能上学的都没有被耽误,她自己常常以野菜和稀汤充饥,邻居见她消瘦得厉害,她只是笑着说胃口不好。 孩子们生病的时候,她背着走上几里地找大夫,有一回,小儿子发高烧,她抱着孩子连摔带爬赶到医院,膝盖磨破也没有停下,她守在床边彻夜不眠,直到孩子退烧才安心。 冬天冷得刺骨,她把棉衣拆了缝成几件小袄给孩子们穿,自己则裹着几层旧布出门,回来时手脚都冻得发紫,可看到孩子们围在炉火旁吃得香,她的心里就是热的。 她自己没读过书,却咬牙攒钱供孩子们念书,每年开学,她都把账算得仔细,宁可自己少吃一口,也要让孩子们有书本。 她常对孩子们说,日子再苦,也要读书,要争气,孩子们慢慢懂事,年纪大的主动分担家务,年幼的也学会照顾弟弟妹妹,家虽然清贫,却一直整齐有序。 十年过去,孩子们一个个长高,学会了劳动,也懂得了体谅,1976年刘致台和许曼云回来的时候,看到的不是一群瘦弱无助的孩子,而是六个精神饱满的少年。 夫妻两人激动得泪流满面,他们知道这些年高玉清经历了什么,孩子们先扑进父母怀里,又回过头去搀扶高玉清,那一刻,她已经不仅仅是个保姆,而是他们的另一位母亲。 从那以后,高玉清在刘家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她不再是雇来的帮工,而是孩子们口中的“高娘”,刘家为她迁了户口,她第一次坐在餐桌前和一家人一起吃饭,不再独自守在灶台边。 孩子们成家后,轮流照顾她,买药买衣,节日时都接她同聚,她的房间里常常堆满了儿女们带回的点心和衣物。 她年老时中风,行动不便,孩子们轮流守护在她床前,最小的女儿甚至辞职照顾她,把她当成亲妈一样,邻居问起,她都自豪地说,这是她的母亲。 2012年,高玉清在家人的守护下安静离世,享年九十三岁,葬礼很简单,却庄重而热烈,刘家三代人齐聚为她送行,墓碑上刻着三个字,高妈妈。 她没有留下金钱财产,却留下了一份最宝贵的遗产,那就是无血缘的母爱和六个孩子一生的感恩,她用自己的坚守,守住了一个家,也让后人永远记住了什么是真正的亲情。 信源:网络新闻联播——成都真实版“桃姐”侍奉三代
1966年,一对干部夫妻被带走,临走前把6个孩子托付给47岁的保姆高玉清,10年
如梦菲记
2025-09-21 13:43:31
0
阅读: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