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以色列宣布了 以色列军方9月21日宣布对加沙城实施攻击,并要求加沙城的市民向南撤离。原本以军要求撤离的路线——萨拉赫丁路已关闭,市民只能走另一条路——拉希德公路,但这条路早已拥堵,想走也走不通。 战火之下,所谓的“撤离路线”更像一场精心设计的幻象。 一边是炮火步步逼近,一边是道路寸步难行。 加沙的平民,成了这场不对称战争中无处落脚的棋子。他们被命令“向南走”,可南方又真的是安全之地吗?以色列军方口中的“人道通道”,现实中却成了一条拥堵不堪、危机四伏的迷宫。 拉希德公路早已瘫痪——车辆挤成铁墙,人群如潮水般涌动,却几乎无法向前移动。没有水、没有电、没有燃料,甚至连最基本的生命安全都成奢望。 这哪里是撤离?这分明是一道没有选项的选择题。留下,可能被炮火吞没;离开,却可能困在路上、沦为下一个目标。战争中最残酷的,从来不只是子弹和炸弹,更是这种被系统性地推向绝境的无力感。 我们不得不问:是谁在制定规则?是谁在决定谁该生、谁该死?国际社会常常把“人道主义”挂在嘴边,可现实中,加沙的民众却连逃命的权利都被剥夺。 所谓的疏散建议,听起来更像是一道冷冰冰的行政命令,背后却是成千上万真实的人生——孩子、老人、病人,他们不是数字,而是有名字、有家庭、有恐惧的人。 而这一切,居然发生在二十一世纪,发生在全球媒体的注视之下。世界是否已经对战争麻木?对封锁习惯?对平民的苦难视而不见?当一条路关闭,另一条路堵塞,加沙人剩下的,恐怕只有绝望和祈祷。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是阿拉法特创建的政治组织,简称巴解组织或法塔赫,哈马斯的创始人是
【4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