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石光银种下的6万亩林场被纳入生态林场,禁止砍伐。这样一来,石光银手握

史面的楚歌 2025-09-21 07:27:21

1998年,石光银种下的6万亩林场被纳入生态林场,禁止砍伐。这样一来,石光银手握几千万的资产不仅挣不到钱,每年还得倒贴几十万,就在他不知道咋办的时候,转机出现了。 资料来源:《面对面——石光银:从沙漠到绿洲》——央视网 提起毛乌素沙漠边的定边县,老一辈人都记得有个"治沙痴人"石光银。 这位把沙漠变绿洲的老人,早年可没少为治沙犯难,您猜怎么着?他手里攥着几千万的林场资产,却连年倒贴钱,直到后来寻着个新门道才缓过来。 要说石光银为啥跟沙子较上劲,还得从他小时候说起。 他生在毛乌素沙漠里,打记事儿起就没见过几天晴天。风一刮起来,黄沙遮天蔽日,庄稼苗刚冒头就被埋进沙里,家家户户窗户缝里全是沙土。 更吓人的是,风沙能把人卷走,石光银小时候有回被风卷出去老远,要不是他爹摸黑找了大半夜,这世上早没了后来的"治沙英雄"。 那时候村里谁没吃过风沙的苦?娃娃们上学要裹着厚头巾,大人们下地干活得顶块破布挡沙。 石光银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从十几岁起就琢磨:"咱得种树,把沙子固定住!"不到二十岁那年,他带着几个年轻后生,在村头的沙窝子里种下第一片树苗。 树苗小得像根草,风一吹就倒,可石光银每天天不亮就去浇水,用树枝给苗儿搭防风的架子。 慢慢的,树苗活了。看着沙地里冒出的绿芽,村民们眼睛亮了:"光银这娃是真有两下子!"后来他干脆辞了农场场长的铁饭碗,在政策支持下承包了上千亩沙地。 那时候谁不觉得他傻?放着安稳日子不过,偏要去和沙子较劲。可石光银心里清楚:"要是现在不治,娃娃们的娃还要受沙害!" 为买树苗,他把家里的牛羊全卖了,又跟信用社贷了几万块钱。 那时候借钱可不容易,信用社的人拍着他肩膀说:"老石啊,治沙是好事,可这钱能不能还上,可说不准。"石光银拍着胸脯应下:"我还就不信了,沙子能治不住!" 头几年最苦。沙地里没水,他就带着人用毛驴车从十几里外拉水;树苗被风刮倒,他就跪在地上一棵棵扶直。 功夫不负有心人,千亩沙地慢慢披上了绿装。接着他又种了更多树,6万亩林场成了毛乌素沙漠边缘的"绿色城墙"。这时候,石光银手里的资产少说也有几千万,可谁能想到,麻烦也跟着来了。 1998年,国家政策下来,这片林场被划为生态保护区,禁止砍伐。树不能卖,每年光护林人工资、防火费用就得几十万,更别说还贷款了。 石光银蹲在林场边上抽了半宿烟,烟屁股扔了一地。第二天他咬咬牙:"不能就这么认输!"他把剩下的钱投了养殖场,养羊、养牛,用养殖赚的钱养林子。 您别说,这路子还真走通了,养殖场的粪肥能给树苗当肥料,林子里的草又能喂牲口,形成了个"绿色循环"。 这些年,石光银的头发白了,背也驼了,可他看着越来越密的林子,心里比啥都踏实。 更让他高兴的是,孙子小石大学学了林业专业,毕业后主动回来接他的班。"爷爷,现在治沙有新技术,用无人机撒种子,用滴灌省水。" 小石举着平板给爷爷看,屏幕上绿色的小点在沙漠里慢慢扩散。 如今的定边县,再也看不见当年那种遮天蔽日的黄沙了。春天,杏花、桃花在沙边绽放; 夏天,绿油油的庄稼铺满田埂;秋天,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石光银常跟人说:"治沙不是一个人的事,是一辈辈人的事。我们这代人把沙治住了,后人就能过上好日子。" 从被风沙追着跑,到跟着绿走;从一个人扛树苗,到全村人一起干; 从沙窝子里找活路,到绿洲里奔小康。石光银的故事还在继续,就像那片越来越大的林子——根扎得深,叶长得茂,风越大,越能听见生长的声音。

0 阅读:0
史面的楚歌

史面的楚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