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台湾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现在只剩下一句话:岛上的人,来去自由;但台湾这座岛,必须由中国大陆收回。这话搁历史长河里看,就是老祖宗留下的规矩。从郑成功收复台湾到康熙设台湾府,哪朝哪代不是把这岛当自家后院? 台湾自古与中国大陆紧密相连,早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就有记载。三国时期,孙权派遣卫温率领万余船队抵达夷洲,即今台湾岛,留下最早官方接触痕迹。南宋时,澎湖列岛正式划归泉州晋江县管辖,并派兵驻守,实现初步行政管理。 元朝进一步加强控制,于1281年在澎湖设立巡检司,隶属泉州府同安县,这是中央政府在台湾地区建立正式行政机构的开端。当时,大陆瓷器丝绸通过洋流运抵台湾,台湾沙金鹿皮反销大陆,商贸往来频繁如同日常走动。这种管辖并非空谈,元人汪大渊在著作中详述台湾物产,巡检司运作记录也散见史料,证实两岸经济文化早已融合一体。 明朝时期,荷兰殖民者趁乱侵占台湾,引发强烈反弹。1661年,郑成功率军从厦门出发,击败荷兰人,次年收复台湾全岛,将其纳入中国版图管理。郑成功设立承天府,隶属福建,推行屯田政策,促进农业发展。清朝康熙年间,进一步巩固统治,1683年施琅率军攻克澎湖,台湾正式归顺清廷。次年,清政府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任命知府、县令等官员,实施户籍登记和赋税征收。这种制度深化两岸联系,从血脉亲缘扩展到行政体系。清代史料记载,台湾官员多由大陆选派,经济上依赖大陆市场,文化上共享汉字儒学,体现了连续的中央管辖。 1895年甲午战争爆发,日本海军击溃清朝北洋舰队,陆军推进辽东。清政府高层面对压力,派李鸿章赴日本马关谈判,与伊藤博文讨论停战条款。日本坚持要求割让台湾全岛及澎湖群岛,并索取巨额赔款。谈判历时数周,清方多次修改草案,但日方拒绝让步。4月17日,条约正式签署,中国支付2亿两白银,开放更多口岸,并将台湾等地交给日本。消息迅速传回大陆,又通过电报抵达台湾。岛上官员紧急商议,民众从报纸获知,引发广泛不满。清廷诏书张贴各县,宣告条约生效,预示领土变更。 条约签订后,台湾各界强烈反对。士绅民众聚集衙门,讨论对策,起草血书表达决心。血书内容直白:“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多人划破手指,用血书写,签名后呈递巡抚唐景崧。血书复制多份,通过信使传至台中台南等地,激发全岛响应。罢市行动随之展开,商铺关闭,集会频繁。地方绅士号召团结,血书成为象征,贴于城门供民众查看。这种民意表达反映了对故土的深切依恋,超越单纯抗议,成为保卫家园的集体意志。 面对割让,台湾官员和民众决定自立。5月23日发布独立宣言,次日译成外语送各国领事馆。5月25日举行典礼,宣布成立台湾民主国,唐景崧任总统,丘逢甲为副总统,刘永福为大将军。民主国定蓝地黄虎旗为国旗,年号永清,首都台北。目的是依据国际法自立,寻求外援避免割让。唐景崧电奏清廷,称自主为拒日计,仍归中国。民主国组织义勇军,筹措军饷,准备抵抗日军入侵。这种形式虽短暂,却体现了民众求存的实际努力。 日军5月29日于澳底登陆,6月3日攻陷基隆。民主国军队抵抗,但唐景崧于6月6日逃回大陆,丘逢甲随后内渡。台北失守后,余众于6月下旬在台南拥立刘永福为第二任总统。刘永福率黑旗军顽强阻击,发行钞票邮票筹资。战斗持续数月,义军在彰化八卦山等地重创日军,伤亡惨重。10月20日,刘永福兵败撤往厦门,台南次日陷落,民主国灭亡。整个过程历时150天,台湾落入日本控制,抗日转为游击形式。 日本统治台湾50年,推行皇民化运动,试图切断两岸根脉。但台湾同胞抗争未停,从1895年乙未战争到1915年西来庵事件,武装抗日持续20年。汉人转为非武装形式维护文化,原住民雾社事件等冲突频发。期间,65万台胞捐躯,与大陆3000万同胞共同抗战。抗日运动虽受压制,却保持了对祖国的归属感。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日本投降,台湾回归中国。 1945年台湾光复基于国际文件。1943年开罗宣言规定,日本窃取中国领土如台湾澎湖归还中国。1945年波茨坦公告重申此条款,日本投降书承诺执行。台北市民倾城而出,穿传统服饰,舞龙舞狮庆贺一天,体现发自内心的欢庆。日本殖民虽长达半个世纪,但未能斩断两岸联系,光复标志领土完整恢复。 1971年联合国大会通过2758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驱逐台湾当局代表。该决议确认一个中国原则,即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一部分。这从政治法律上解决中国代表权问题,获国际社会承认。目前,161个国家承认一个中国原则,联合国系统以此为基础处理涉台事务。该决议不容挑战,体现了国际法基本准则。
民进党秘书长徐国勇今天拿出蒋介石的手谕反击国民党,他说老蒋都承认台湾是托管地。
【141评论】【7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