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这句话在抗战时期中日军队的火力对抗中,展现得尤为残酷。当国军最精锐的德械师,遇上日军战力顶尖的甲种师团,双方在武器装备与火力投射能力上的差距,直接折射出工业国与农业国的实力鸿沟,也成为那段悲壮历史中难以磨灭的印记。 日军甲种师团的火力配置,是其工业化军事体系的典型代表。 以步兵小队为例,62人的编制里,除基础步枪外,还配备3挺“歪把子”轻机枪与3具掷弹筒,近战压制能力突出;上升到205人的步兵中队,则加入1至2挺92式重机枪、1至2门迫击炮,火力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1500人的步兵大队,更是配备2至4门92式步兵炮、4至8挺92式重机枪,外加两门山炮,能应对中距离战场的攻坚需求;而3800人的步兵联队之上,还配有4门41式山炮或6至8门92式步兵炮、6门37毫米反坦克炮。 到了师团级别,火力强度更是呈指数级提升。仅105毫米口径的榴弹炮,一个师团就装备12门,各类火炮总数可观,且每门火炮的炮弹基数高达200发。在淞沪会战中,日军第三师团曾创下单日发射1.2万发炮弹的纪录,密集的炮火如同钢铁暴雨,不断冲刷着中国军队的阵地。 而日军军直属炮兵力量更具威慑力,150毫米榴弹炮、240毫米重型榴弹炮等大口径装备,凭借远射程与强威力,能在安全距离外对中国军队阵地实施毁灭性打击。日军还独创了“炮兵推进战术”,每次作战必以火炮集群为先锋,每推进一公里就搭建临时炮阵地,确保火力能持续伴随步兵推进。 在这种战术下,中国军队约60%的伤亡都由日军炮火造成。1944年衡阳保卫战,日军集中百余门重炮对衡阳城进行了12天的饱和炮击,将城墙炸塌二十余处,城内建筑损毁率超过90%,中国军队第十军最终只能在废墟中与日军展开巷战;1941年中条山会战,中国军队因火炮完全被压制,甚至出现整营官兵听到炮声就溃散的情况,被俘的3.5万人中,有2万是因恐惧炮击而放弃抵抗。 曾有第八十八师老兵回忆,淞沪战场上,日军炮群一开火,整个阵地就像被犁过一样,士兵和沙袋会一同被抛向空中,普通士兵在150毫米榴弹炮轰击下,平均存活时间不足30分钟。 反观中国,即便当时装备最好的德械师,火力配置也远逊于日军。一个德械师仅配备12门75毫米山炮,且每门炮的炮弹储备不足50发,炮弹耗尽后,士兵只能依靠步枪进行防御。 受限于落后的军工体系,整个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仅能生产约800门火炮,其中600门左右是仿制法国施耐德的75毫米山炮;而日本同期生产的火炮数量高达1.5万门,无论是性能、数量还是炮弹补给能力,双方都存在天壤之别。 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的重火力短板暴露无遗。当时战场上的德制150毫米火炮仅有6门,每门配备200发炮弹,打完后只能等待进口补充,根本无法形成持续的火力压制。加之日军在观测器材操作水平上更胜一筹,且掌握着绝对的空中优势,中国军队的重武器损失极为惨重。 比如第36师原本装备18门75毫米山炮,几场战斗后就被日军击毁16门;第14师42旅的38挺重机枪,没打几天就只剩4挺,其他部队的装备损耗情况也大致如此。 在装甲力量方面,双方的差距同样悬殊。日军甲种师团通常配备一定数量的装甲战车和坦克,这些装甲装备的防护能力,足以抵御中国军队绝大部分轻武器的攻击,能为步兵提供强力掩护;而中国军队几乎没有自主生产坦克和装甲车的能力,仅有的少量装备均从国外购买,数量稀少且难以形成规模战力。 淞沪战场上,面对日军的坦克集群,英勇的国军士兵只能手持刺刀冲锋,一排排士兵倒在弹雨中,却难以对日军装甲部队造成有效伤害。 空军方面,日军可投入作战的各型战机约2700架,而中国能参战的飞机仅305架,且这些飞机来自英、法、美、德等多个国家,机型杂乱、配件短缺,一旦出现故障几乎无法维修。 空中力量的劣势,让中国军队只能眼睁睁看着日军战机肆意轰炸阵地与后方,电影《八佰》中,中国军人面对日军飞机扫射,只能举起步枪还击的场景,正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海军差距则更为惊人。当时日本海军已跻身世界第三,拥有4艘航空母舰、9艘战列舰,各类舰艇共285艘,总吨位达115万吨;而中国海军能投入战斗的舰船不足60艘,且多为炮艇、巡逻艇等小型船只,总吨位仅6万吨。在日军强大的海上封锁下,中国海军几乎无力反抗,淞沪战场上,日军军舰200毫米大口径舰炮的轰击,时常造成中国军队整连整排的牺牲。 日军的飞机、舰炮与地面炮兵,共同构成了立体火力网络。往往在双方正式交锋前,中国军队就已因密集轰炸损失惨重。在陈家行阵地,川军士兵甚至还未看到日军身影,伤亡比例就已超过三分之一。 即便如此,英勇无畏的中国军人从未被差距吓倒,他们凭借顽强的意志与不怕牺牲的精神,用血肉之躯筑起了抵御外敌的钢铁长城。英灵永在浩气长存,这段历史永远值得我们铭记。
1951年,大汉奸刘雨田被枪毙时仍在喊:我这辈子为皇军效力,值了!刑场上的喊声刺
【5评论】【15点赞】
苏米
[赞][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