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已经94岁的蒋妙月,向中央提出,说想去台湾,去见一见蒋介石,毛主席指示:“好好安排一下,礼送入台吧!” 浙江奉化溪口镇一位九十四岁的普通老妪,突然向当地政府提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请求。 “我想去台湾,见一见14年没见的外甥。” 这位老人名叫蒋妙月,而她的外甥就是蒋介石。 很快,她的请求层层上报,最终呈至中南海毛泽东的案头。 毛主席阅后,提笔批示:“好好安排一下,礼送入台吧!” 蒋妙月与蒋介石的缘分,需回溯至风雨飘摇的晚清。 1908年,二十一岁的蒋介石跪在舅母蒋妙月面前,手中紧握日本振武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却因家道中落,囊中羞涩,留学的希望彻底破灭。 蒋介石之父早逝,族中人情淡薄,少年时基本上没人对他好,甚至在他吃不上饭的时候,也没几个族人愿意伸出援助之手。 是蒋妙月看着这位志向远大的外甥,心中不忍。 最终,说服自己的丈夫孙琴凤,变卖家中赖以生存的二十亩上好水田,凑足四百块大洋,交给了蒋介石。 这笔巨款,在当时足以支撑一个普通农家数十年的用度。 正是这笔雪中送炭的学费,将蒋介石送上了赴日的航船,改变了他一生的轨迹。 据说,在东瀛求学时,蒋介石常将舅母所赠银元置于枕下,暗自发誓必以厚报。 数年后,辛亥革命风起云涌,蒋介石因参与反袁斗争而遭通缉,一度亡命天涯。 危急关头,他潜回奉化老家,追兵尾随而至。 又是蒋妙月,不顾身家性命,将他藏于自家柴房隐秘夹层之中。 当军警破门搜查时,这位看似柔弱的农妇竟手持拐杖,以地道奉化方言厉声呵斥。 她的气势竟逼得荷枪实弹的官兵后退数步,悻悻而去。 风险过后,蒋妙月再次倾其所有,变卖仅剩的五亩薄田,凑足盘缠,连夜送蒋介石登船东渡日本。 临别之际,她塞给外甥一包霉干菜,内藏十枚银元与一句箴言。 “宁可当包袱,不可当绊脚石。” 此恩此情,重于泰山。 1949年,江山鼎革,蒋介石败退台湾前夕,专程赴溪口辞行。 面对白发苍苍的舅母,他哽咽:“舅母,你和我一起走吧!” 然而,时年已八十高龄的蒋妙月却选择了留下。 她平静答道:“你守台湾,我守故土。待时局安定,自有团圆之日。” 她或许未曾料到,这一别竟是漫长的十四年。 在两岸隔绝的岁月里,她独守老宅,清贫度日。 转机出现在1963年。 原蒋介石侍从秘书、后留居大陆的汪日章先生返乡探亲,偶见年近百岁的蒋妙月仍需拾柴劳作,生活清苦,心中感慨万千。 他深知蒋介石平生极重恩义,对这位舅母的感念尤深,于是将情况通过渠道向周恩来总理反映。 周总理对此高度重视,旋即上报毛泽东主席。 彼时两岸虽处于对峙状态,但毛泽东从人道主义与战略高度考量,认为此举可展现大陆的胸怀与善意,或能为僵持的两岸关系注入一丝暖流,于是作出了“礼送入台”的明确指示。 中央政府对此事的安排极为周密。 特派专车赴溪口接人,配备随行医生一路悉心照料。 考虑到蒋妙年事已高,行程特意放慢节奏,先至上海暂住调养。 后经精心筹划,取道香港中转,与台湾方面秘密接洽。 行囊中,还特意备好了奉化特产芋艿头与千层饼,以慰藉乡愁。 这一切,无不体现着“礼送”二字的深厚内涵。 当航班最终降落在台北松山机场,一场跨越海峡、跨越时代的重逢感动了无数人。 据传,蒋妙月将一枚珍藏多年的银元交给了蒋介石,无声诉说着数十年的恩义与牵挂。 当天,蒋介石在阳明山官邸设家宴为舅母洗尘。 席间一道咸菜黄鱼汤,重现了当年避难时的滋味。 在场者回忆,素来克制的蒋介石那日情绪激动,破例饮酒。 甚至,反复唠叨“舅母的灶间,比总统府暖和。” 而蒋妙月最终在台湾安度晚年,于近百年岁时寿终正寝。 蒋介石亲为她题写墓碑,尊称“慈舅母”。 而她此次赴台,意义远不止于一场感人的私人重逢。 它犹如一道微光,穿透了当时浓重的政治迷雾,成为新中国成立后首次经正式渠道、由大陆主动“礼送”人员赴台的标志性事件。 在此后不久,大陆方面悄然放宽了对台湾同胞回乡探亲的限制。 蒋妙月虽然只是一位普通的中国农村妇女,却以深明大义、重情守诺的品格,在历史的长卷中留下了独特而温润的一笔。 她与蒋介石的舅甥情谊,超越了后来尖锐的政治对立,诠释了中华民族“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传统美德。 而1963年那次由最高领导人亲自批准的“礼送入台”,更是在国家政治的巨大棋局中,落下了一枚充满人性温度与战略远见的棋子。 即便在最坚硬的意识形态壁垒之下,亲情的纽带、人性的光辉依然拥有触动心灵、沟通两岸的力量。 山河或许远隔,但血浓于水的亲情与共同的历史记忆,永远是连接两岸同胞最坚韧的纽带! 主要信源:(蒋妙月- 百度图片)
1935年11月1日,伪装成记者的杀手孙凤鸣,不见蒋介石出来,吞下的鸦片也已发作
【2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