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9月1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贲德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说:他上学时学的是俄文,

韫晓生 2025-09-18 19:46:55

[微风]9月1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贲德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说:他上学时学的是俄文,没学过英文,为了掌握西方国家的先进雷达技术,他用两个月时间自学英文,看懂所有英文资料。   (信源:新华网视频)   那是上世纪 50 年代末,贲德刚投身雷达研究领域,当时西方国家对中国技术封锁,能找到的先进雷达资料少得可怜,好不容易弄到的几份,还全是英文的。   作为从俄文教学体系走出来的学生,他连最基础的英文单词都认不全,更别说那些复杂的专业术语了——“相控阵”“脉冲多普勒”“信噪比”,光看着这些词,就够让人头疼的。   但贲德没被难住。他从食堂买了个馒头揣在兜里,每天早上五点就钻进实验室,桌上摆着一本英文字典、一本笔记本,还有那摞厚厚的文献。   遇到不认识的单词,他就一个一个查字典,标上音标和中文意思;遇到长难句,他就拆成短句,逐字逐句分析语法;遇到专业术语,他不仅要查清楚意思,还要结合雷达原理,搞明白背后的技术逻辑。   有同事回忆,那段时间总能看到贲德的手指在字典上飞快翻动,笔记本上记满了密密麻麻的英文单词和注释,连吃饭的时候,他都在嘴里念叨着英文句子。   有时候遇到实在看不懂的段落,他会把文献揣在兜里,走路、排队的时候都拿出来看,甚至晚上睡觉前,还会在脑子里 “过” 一遍当天学的内容。   就这样,他用了不到两个月时间,竟然真的能通读英文雷达文献了!   有一次,他拿着一份关于相控阵雷达的文献,跟同事讲解里面的技术原理,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谁都不敢相信,眼前这个对英文文献了如指掌的人,两个月前还 “英文零基础”。   后来有人问他怎么做到的,贲德笑着说:“哪有什么捷径,就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查字典、啃文献上了。”   可自学英文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 —— 攻克相控阵雷达技术。   当时,相控阵雷达是西方国家的 “宝贝”,能让雷达在不转动天线的情况下,快速扫描多个目标,探测距离更远、反应速度更快,在防空、导航、气象等领域都有重要作用。   但这项技术难度极大,光已知的技术难题就有几十项,很多国家研究了十几年都没突破。   贲德带着团队,从最基础的理论研究开始。他们把英文文献里的技术要点整理出来,结合中国的实际需求,一点点搭建理论模型;遇到技术难题,他们就泡在实验室里,反复做实验、测数据,有时候为了验证一个参数,要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   有一次,团队在解决 “雷达信号干扰” 问题时,连续半个月没日没夜地研究,贲德更是吃住在实验室,困了就趴在桌上睡一会儿,醒了继续工作。   就这样,几十项技术难题挨个解决。团队仅用了几年时间,就掌握了相控阵雷达的关键技术,成功研发出中国首款相控阵雷达。   这款雷达的性能,不仅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还填补了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让中国在雷达技术领域不再 “受制于人”。   相控阵雷达有多重要?简单说,它就像 “千里眼”,能在复杂的环境中,快速发现、识别和跟踪目标。   在军事领域,它能为防空系统提供精准的目标信息,拦截敌方导弹和飞机;在民用领域,它能用于气象预报,更准确地监测台风、暴雨等灾害天气;在航空领域,它能为飞机导航,保障飞行安全。   可以说,掌握了尖端相控阵雷达技术,就等于掌握了 “信息主动权”。 而贲德院士当年自学英文时翻烂的那些文献,每一行字、每一个公式,都成了推动中国雷达技术发展的 “阶梯”。   要是没有他两个月啃下英文文献的狠劲,要是没有他带领团队攻克难题的坚持,中国在雷达领域的发展,可能要多走很多弯路。这种 “为了国家需求,再难也要上” 的精神,才是真正的 “改变国运” 的力量。 如今,贲德院士已经 80 多岁了,可他依然关注着雷达技术的发展,经常去实验室跟年轻科研人员交流,鼓励他们 “别怕困难,敢啃硬骨头”。   他常说:“科技发展不等人,咱们多努力一点,国家的科技实力就能强一点。”   在那个技术落后、条件艰苦的年代,正是因为有这样一批 “敢想敢干、敢啃硬骨头” 的科研人员,中国的科技才能一步步发展起来,才能在很多领域实现从 “跟跑” 到 “领跑” 的跨越。 你们身边有没有这样令人敬佩的科研工作者?或者你们在学习、工作中,有没有为了一个目标拼尽全力的经历?评论区聊聊,咱们一起向贲德院士这样的科研前辈致敬,也为中国的科技发展加油!

0 阅读:83
韫晓生

韫晓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