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埃及总统将以色列称为“敌人”!! 9月15日,卡塔尔多哈的阿拉伯-伊斯兰国家紧急峰会现场气氛凝重。埃及总统塞西在发言中清晰地将以色列称为“敌人”,这简单的两个字,打破了自1979年埃以签署和平条约以来维持了46年的外交默契。 这一表态不仅是对当下地区局势的直接回应,更像一块投入中东地缘政治湖面的巨石,激起层层涟漪,让原本就复杂的地区关系更添变数。 要理解这一表态的分量,得从历史深处说起。1977年,埃及前总统萨达特冒险访问耶路撒冷,开启了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对话的先河。 两年后签署的和平条约,让埃及成为首个与以色列建交的阿拉伯国家,但这一举措在当时的阿拉伯世界掀起轩然大波,埃及甚至一度被阿拉伯联盟制裁。 46年来,尽管两国没有再发生大规模战争,但这种“冷和平”下始终暗流涌动,双方在诸多问题上分歧明显。而现在,塞西的表态彻底撕开了这层维持表面和平的面纱。 触发这一转变的直接原因,是9月9日以色列对卡塔尔多哈的一场袭击。 当时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的领导层正在多哈审议美国提出的停火方案,以色列的突然袭击导致6人死亡,其中包括一名卡塔尔安全人员,另有18人受伤。 这起发生在中立斡旋国领土上的袭击事件,让一直扮演巴以冲突调解者的埃及和卡塔尔都无法再保持沉默。 埃及新闻总署署长拉什万在随后的采访中说得很实在:“朋友不会威胁你的国家安全。”这句话道出了埃及立场转变的核心逻辑。 民众对以色列的不满早已积累,从开罗到亚历山大,越来越多的民众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巴勒斯坦人的支持,之前甚至有人在示威活动中焚烧以色列国旗。 这种强烈的民意,成为塞西政府调整政策的重要推力。毕竟,在阿拉伯国家,巴勒斯坦问题从来都不只是一个外交议题,更是关乎民众情感的敏感神经。 此次峰会上,阿拉伯国家展现出了罕见的团结。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在峰会上宣布加强共同防御机制,这可不是简单的表态。 要知道,这个联合防御委员会此前只在1991年应对伊拉克问题和2011年“阿拉伯之春”时启动过两次。 卡塔尔外交部发言人安萨里透露,他们已经开始在成员国军事机构间开展磋商,让联合防御机制真正运转起来。这种从政治声援到实际行动的转变,显示出阿拉伯国家对地区安全架构的重新思考。 更值得关注的是,峰会还通过联合声明,要研究暂停以色列联合国会员国资格的可能性。卡塔尔已经开始寻求通过法律途径推进这一进程。 虽然这一举措最终成功的难度很大,但传递出的信号非常明确:阿拉伯国家正在尝试用国际规则来反制以色列的行为。 罗马大学国际关系学助理教授安德里亚·德西认为,这标志着地区各国开始凝聚共识,立场基调和思路都出现了变化的迹象。 就在阿拉伯国家集体发声的同时,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却在峰会期间访问以色列,强调美以关系不会因此动摇。 这种明显的偏袒态度,让阿拉伯国家民众很不满。许多人认为,美国的中东政策只顾及自身利益,是地区局势持续动荡的根源之一。 这种不满情绪进一步拉近了阿拉伯国家之间的距离,让他们意识到必须依靠自身力量维护安全。 埃及的立场转变,也让埃以边境的安全局势变得微妙起来。自1979年和平条约签署后,西奈半岛的边境管控一直是两国合作的重点。 但现在有消息称埃及已经停止与以色列分享部分军事信息,这一细节变化值得警惕,毕竟边境地区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地区的安全局势。 巴基斯坦前阿富汗问题特别代表阿西夫·杜拉尼建议,阿拉伯国家可以考虑对以色列实施全面经济抵制,就像1974年石油禁运那样。 他认为只有具体行动才能让美国和以色列认真对待阿拉伯国家的诉求。不过,从目前情况看,阿拉伯国家内部在具体反制措施上还存在分歧,要形成统一行动并不容易。 峰会结束后,国外社交媒体上的讨论异常热烈。有人把塞西的发言视频剪辑后广泛传播,有人对比1979年和平条约签署时的场景感慨万千,还有人发起了支持巴勒斯坦的话题标签。 这些民间层面的互动,与官方的表态相互呼应,共同推动着地区舆论的变化。 埃及总统的表态也好,阿拉伯国家的集体行动也罢,最终都要落到实实在在的效果上。毕竟口号再响亮,也不如停火来得实在,不如人道主义援助物资顺利进入加沙来得重要。 此次埃及立场的转变,究竟会成为中东局势的转折点,还是只是一次短暂的外交表态,现在还很难下结论。 但可以肯定的是,46年的“冷和平”状态已经被打破,中东地区的力量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信息:40多年来首次!埃及总统将以色列称为“敌人”2025-09-17 23:04·《环球时报》
这就是美国纵容以色列后果? 很多人都想错了,都以为,以色列空袭卡塔尔结束了,
【16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