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觉醒来, 北大招生办天塌了, 奥运冠军去了清华就算了,一去还去俩。 这说的正是乒坛顶尖高手孙颖莎和王曼昱。她们俩的名字,赫然出现在清华大学2026级推免研究生名单里。这回清华可是打包收下了世界乒坛的两位“大魔王”。 消息传来,不少人心里咯噔一下。北大刚收了王楚钦,清华反手就揽下两员女将,这招生战场硝烟味都快赶上奥运会了。名校抢冠军,比咱抢红包还积极。 孙颖莎和王曼昱走的可不是普通考研路。她们依据教育部《优秀运动员免试入学工作办法》获得资格。政策明明白白:奥运项目国际大赛前三名者就有资格申请。 她俩本科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如今更上一层楼,选择了清华社科学院。这意味着她们将继续在“体教融合”的道路上深造。 想想看,2024年全国考研报名人数高达438万,平均录取率大概只有25%。普通考生往往要投入超过2000小时备考,而运动员凭借卓越的竞赛成绩有了另一条路径。 争议因此炸开了锅。微博上话题冠军该不该免试读名校阅读量惊人,突破了2.3亿。支持的一方觉得,运动员为国争光,牺牲了正常学习时间,用专业成绩换深造机会合情合理;反对的一方则质疑,这是否破坏了学历评价的公平基准。 但别忘了,清华社科学院的研究生培养并不轻松。需修满24学分并完成学位论文,对于常年征战赛场的运动员而言,这绝对是巨大的挑战。 类似的录取并非首例。北大曾录取过跳水奥运冠军施廷懋,复旦大学也接纳过女排选手张常宁。这背后既有对运动员教育缺失的补偿,也希望能提升高校的国际影响力。 王楚钦进入北大时,校方明确回应其录取为“单列计划”,不占用普通学生名额。这种招生方式,试图在公平和认可特殊人才之间找到平衡。 运动员的学业之路需要极大付出。王曼昱在黑龙江省队期间,每天训练结束后必须完成线上课程作业;孙颖莎在国家队集训时,每周也有固定的文化课学习时间。她们的时间管理能力超乎常人。 真正值得关注的,或许不是“该不该免试”,而是“入学后如何培养”。能否建立更透明、科学的培养机制,让这些冠军们真的学有所成,这才是关键。 教育的本质不是制造统一的零件,而是让每种天赋都能绽放。但所有捷径都必须标清价格,所有例外都应该晒在阳光下。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不申办2036奥运”不是低调,是中国把账本翻给世界看,北京那届花了四百多亿人民
【13评论】【2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