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小日子在电池技术上的执念,那真是不见棺材不掉泪。 当年咱们搞磷酸铁锂电池的时候,他们一门心思押注燃料电池,结果眼睁睁看着中国新能源车在全球市场跑成了领跑者,这才痛定思痛转头猛攻固态电池。 可现在说什么 2027 年搞不定就会丢了优势,未免也太小看中国产业链的能耐了。 日本这次押宝的硫化锂路线,确实在实验室里看着光鲜。 丰田几年前就嚷嚷着能量密度能突破 500Wh/kg,充电十分钟能跑几百公里,可真要从实验室搬到生产线,就没那么容易了。 业内都知道,硫化物电解质这东西娇气得很,怕水怕氧不说,低温下性能掉得厉害,批量生产时良率连三成都说不上。去年丰田宣布把固态电池量产时间从 2025 年推迟到 2027 年后,说白了就是卡在了稳定性和成本这两道坎上。 他们当年搞燃料电池时也犯过这毛病,技术参数吹得天花乱坠,可真到装车时要么贵得离谱,要么加氢站比加油站还稀罕,最后只能在市场上靠边站。 中国这边早就不是单打独斗瞎摸索了。 宁德时代的半固态电池去年就已经装在蔚来的高端车型上跑遍全国了,实测续航轻松破千公里,充电速度比传统锂电池快了近一倍。 比亚迪那条氧化物路线也没闲着,上个月刚公布的最新数据,能量密度突破 400Wh/kg,关键是人家用的材料成本比硫化锂低了一半还多。 更重要的是咱们的产业链优势,从正极材料到隔膜、电解液,从生产设备到回收体系,全链条都攥在自己手里。就像江西的锂矿企业,现在已经能生产纯度 99.99% 的电池级锂盐,而日本的硫化锂原料还得从咱们这儿进口,这仗还没打,供应链的主动权就已经在咱们手里了。 再说新能源车从来不是单靠一块电池就能定输赢的。中国现在占据全球新能源车 60% 的市场份额,从充电桩建设到智能驾驶系统,从整车制造到出口物流,早就形成了别人没法比的生态优势。 去年欧洲市场卖的每三辆电动车里就有一辆是中国品牌,靠的可不只是电池便宜,更是整车性价比和快速迭代能力。 日本就算固态电池真能搞成,想把技术优势转化成市场优势,还得跨过整车设计、供应链响应、全球服务网络这些坎,这些恰恰是咱们练了十几年的强项。 小日子总想着靠单项技术翻盘,却忘了当年燃油车时代的优势是怎么来的 —— 那是几十年产业链积累的结果。现在中国新能源车的优势,同样是全产业链拧成一股绳干出来的。 政策上 "十四五" 规划直接把固态电池列为重点攻关项目,企业层面宁德时代、比亚迪每年几百亿的研发投入砸下去,连蔚来、小鹏这些车企都自己下场搞电池研发,这种体系化作战能力可不是日本几家车企单打独斗能比的。 说到底,固态电池这仗就是场持久战。日本靠着材料科学的老底子暂时领先半步,但中国的优势在于把技术变成产品的速度和规模。就像当年从 3G 追 4G、从燃油车追新能源车一样,咱们从来不怕技术差距,就怕没机会同台竞技。 现在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车市场在咱们这儿,最完整的产业链在咱们这儿,就算 2027 年没完全搞定,凭半固态电池过渡、多元技术路线并行,照样能把市场优势攥在手里。 小日子想靠一块电池翻盘?怕是忘了商场上从来不是技术参数定输赢,谁能造出老百姓用得起、用着方便的车,谁才能笑到最后。
小鹏半年销量已超去年全年,毛利率超特斯拉,现金储备475亿元,小鹏做对了什么?我
【3评论】【2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