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杭州一七旬老人在家人陪同下游西湖,趁着家人买票,独自一人来到景区石凳

月鹿一鹿前进 2025-09-16 13:46:26

2024年,杭州一七旬老人在家人陪同下游西湖,趁着家人买票,独自一人来到景区石凳歇脚,不料,老人突然身体失去平衡,后仰摔倒,最终不幸离世。家属认为石凳缺乏靠背和防护措施,景区未尽安全保障义务,索赔77万元。景区辩称事发地并非核心游览区,且老人摔倒可能与自身健康及无人陪同有关。庭审中,老人家属变更赔偿金额为28万元。不过,这次法院判决没有和稀泥。 那方石凳静立着,模样寻常得融进周遭风景,却在朝朝暮暮的更迭里藏着心事。 它像位沉默的时光记录者,用粗糙的肌理,把那些细碎日常与刻骨瞬间,都悄悄收进了岁月的褶皱里。它静静待在风景里,给走累的人一个歇脚的地方。 可就是这么个东西,在杭州西湖,却成了一场悲剧和官司的核心,搅动了巨大的舆论风暴。 事情并不复杂。在2024年3月24日,年逾古稀、72岁的施姓老者,与家人一同畅游风景旖旎的西湖,共享天伦之乐。 儿子儿媳们井然有序地排队购票,老人感到疲惫不堪,便独自踱步至旁边步道的石凳处,缓缓坐下稍作休憩。 任谁也没猜着,他身子忽然就是一趔趄,像被什么看不见的力道拽了把似的,脚下顿时没了准头。 整个人好比重物失了牵引,直直往后倒去,“咚” 地一声结结实实砸在地上,连半分缓冲的余地都没有。 这一摔,代价惨重。老人颈椎骨折,虽然马上手术,但七个多月后,还是因多脏器衰竭等并发症在11月8日离世。 前后治疗陪护,花了超过35万。年初一月,一位名叫小金的年轻人将西湖景区推上被告席,同时提出了一项金额达二十八万元的索赔请求。 这桩看似意外的诉讼瞬间吸引了公众的目光,而藏在这场纠纷背后的故事,更让不少人满心疑惑,迫切想探寻究竟。 刹那间,这块原本沉默无声的石凳,仿佛被一只无形的巨手,猛然推上了审判席,于寂静中似要接受一场未知的裁决。 它到底是什么?是风景,是凶器,还是一个拷问社会的符号? 首先,从物理学的维度审视,它无疑是一个矛盾体。在物理规律的框架下,其特性相互抵牾,呈现出一种难以调和的状态,恰似悖论般令人费解。 在景区管理者眼里,这块高约40厘米、没有靠背的石凳,根本不是专设的座椅。它坐落于停车场通往景区大门的步道旁,一侧是潺潺小河,河水悠悠流淌。 河畔伫立着一米有余的石护栏,古朴厚重,为这方景致增添了几分别样韵味。 故而,它实际上是护栏的配套之物,是整体景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好似镶嵌于画卷中的精致点缀,与周边景致相融相生。 可对游客而言,特别是对一位身心俱疲的老者来说,那物件在眼里,分明就只是一张供人歇脚的凳子罢了。 平整的石面,正好的高度,坐下来歇歇脚,再正常不过。家人的暂时离开,也正是基于这种普遍的认知。那一刻,它无靠背的设计,就从一个美学元素,悄悄变成了潜在的风险。 摔倒的地方,有的说法是草地,有的说是坚硬地面,但结果都一样。一个设计意图和公众解读的错位,就这样催生了一场悲剧。 到了法庭上,这块石凳的身份又变了,它成了法律天平上的砝码。原告方死死咬住“无靠背”这一点,认为这就是景区没尽到安全保障义务的铁证。 他们的逻辑很直接:人是在你这儿出事的,你的设施有缺陷,你就得赔。 面对这样的说法,景区方面直接给出了否定回应。在他们看来,这处石凳的核心功能是起到防护作用,和专门供游客歇脚放松的座椅完全是两回事。 而且监控显示,老人坐下时身体已经有些摇晃,他自身的健康状况可能是主因。更关键的是,家属让一个年迈体弱的老人独处,监护责任的缺失是无法回避的。 法官没有坐在法庭里空想,而是亲自跑去现场勘查。一量,石凳40厘米高,符合常规。一看,旁边的石护栏足够坚固,警示作用也到位了。 法院认为,要求景区给所有类似设施都加上靠背或者警示牌,不现实,也会破坏整体景观。 随着终审判决正式生效,家属此前提出的赔偿主张被法院依法驳回。这一裁定不仅为这起案件暂时落下帷幕,也让围绕案件的各类争议迎来了阶段性的明确结论。 法院的观点很明确:景区尽到了基本的管理责任,反倒是家属,存在明显的监护过错。 这个判决,被很多人看作是一次拒绝“和稀泥”的理性裁决,它给责任划下了一条清晰的界线。 案件判了,但关于石凳的讨论远未结束。它宛如一面澄澈的镜子,清晰映照出社会心态的裂痕。这裂痕似一道鸿沟,将原本应和谐统一的社会心理分割开来,凸显出其中的分裂之态。 当下网络舆论正闹得沸沸扬扬,不少人坚持一个观点:既然景区收了门票,就得把所有责任扛起来,要是设施存在安全漏洞,那赔钱就是天经地义的事。 另一派则认为,这是典型的甩锅,家人自己没看好,凭什么让公共设施背锅? 信息来源:老人西湖景区石凳歇脚后仰摔落 家属索赔28万,2025-09-13 15:06·看看新闻

0 阅读:3

猜你喜欢

月鹿一鹿前进

月鹿一鹿前进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