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梓萌现在48岁了,还是租房住、没结婚。来北京二十多年一直租房,不是买不起房,是

锴锐说科技文化 2025-09-16 12:54:29

李梓萌现在48岁了,还是租房住、没结婚。来北京二十多年一直租房,不是买不起房,是图方便自由,能随着工作换地方住,单身这事总被催,月亮姐姐在朋友圈帮她征婚,条件写“高颜值高智商”,结果没人敢来问,怕配不上。   2024年央视“新闻主播训练营”的课堂上,48岁的李梓萌正拿着稿件给年轻学员示范:“播报时政新闻时,语气要稳,但不能僵,得让观众感受到新闻背后的意义。” 她边说边调整坐姿,双手自然搭在桌沿,眼神坚定又温和——这个在《新闻联播》主播台坚守17年的资深主播,如今多了个“导师”身份,把自己二十多年的播音经验毫无保留地传给后辈。 而课堂下,关于她“48岁仍租房、单身”的讨论从未断过,可她始终用行动证明:成功从没有固定模板,忠于自己才是最好的选择。   1996年高考,她以超出录取线50多分的成绩考入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成了当时沈阳老家的“小骄傲”。大学四年,李梓萌的“较真”在系里出了名。 为了克服东北口音,她把“东北话与普通话差异对照表”贴在书桌前,每说一句话都刻意纠正;上形体课时,她对着镜子练习坐姿、站姿,哪怕膝盖贴墙站到发麻也不放弃。 有次专业课上,老师指出她播报时“重音位置不准”,她课后就把课文分段录音,逐句听自己的语气,直到找到正确的重音节奏。 这种对专业的极致追求,让她的成绩始终稳居前列,毕业时顺利拿到央视的录用通知。   2000年进入央视后,李梓萌从《国际时讯》的实习主播做起,很快就展现出扎实的专业功底。 刚上岗不久,有次播报一条关于国际贸易的新闻,她发现稿件中“关税税率”的数据表述模糊,立刻暂停录制,联系编辑核实准确数字,直到确认无误才继续。 这种对“准确”的执着,让她在2006年获得参与《新闻联播》播音的机会,2007年正式成为该节目主播。 面对全国观众最熟悉的新闻平台,她坦言“压力很大,但更多的是责任感”——每次开播前,她都会提前两小时到岗,把稿件通读三遍以上,标注重点内容,确保播报时万无一失。   在《新闻联播》的主播台后,李梓萌经历过不少“突发时刻”。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有一条关于救援进展的紧急稿件临时送达,距离开播只剩10分钟。 她快速浏览稿件,边记关键信息边调整状态,开播后不仅准确播报完内容,还在提及“救援人员连续工作20小时”时,语气中自然流露出敬意,让观众感受到新闻背后的温度。 还有一次,播报时提词器突然出现故障,她凭借对稿件的快速记忆,流畅完成播报,事后同事称赞她“应变能力强”,她却笑着说:“都是平时练出来的,每次拿到稿件我都会提前熟记,就是怕出现意外。”   相较于事业上的“按部就班”,李梓萌的生活选择总让外界“意外”。来北京二十多年,她一直租房住,身边朋友劝她“买套房更踏实”; 她却有自己的考量:“我工作地点偶尔会调整,比如之前去央视新址办公,租房能直接换去附近住,省了通勤时间;而且不用操心装修、物业这些事,更能专注于工作。” 她租住的房子不大,却收拾得井井有条,客厅书架上摆满了新闻专业书籍和各地旅行纪念品; 工作之余,她最爱去各地旅行,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去当地的菜市场、老街走走,和摊主聊天,感受普通百姓的生活,“这些经历能让我更接地气,播报民生新闻时也更有共鸣”。   单身状态也常被人提及,好友月亮姐姐曾在朋友圈为她征婚,列出“高颜值、高智商、性格开朗”的条件,结果不少人因“觉得配不上”而不敢咨询。 面对催婚,李梓萌从不焦虑:“感情讲究缘分,我不会为了结婚而结婚。现在我有喜欢的工作,有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比如看话剧、学烘焙,这种状态很舒服。” 她的生活充实而规律,每天下班后会去健身房锻炼半小时,周末要么约朋友看展览,要么在家煮茶看书,偶尔还会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做的甜品,配文“生活需要一点甜”。   如今48岁的李梓萌,依然保持着对工作的热情与对生活的热爱。 在央视,她不仅是《新闻联播》的主播,还经常参与“新闻进校园”活动,去偏远地区的学校给孩子们上“新闻课”,教他们如何辨别信息、表达观点; 生活里,她依旧租房住,依旧单身,却把日子过得自在又精彩; 前不久,她还在社交平台分享了自己去云南大理旅行的照片,照片里她穿着休闲装,站在洱海边笑容灿烂,配文“感受自然,充电再出发”。   李梓萌用二十多年的职业生涯证明,“专业”是新闻人的立身之本;用四十多年的人生态度证明,“自在”是生活最好的模样。 如今的她,依旧在《新闻联播》的镜头前传递着新闻的力量,也依旧在租房生活里享受着属于自己的节奏。这种“不被外界定义”的人生,或许正是她给观众、给年轻一代最好的启示; 无论年龄多大,无论外界如何评价,都要坚定地走自己选择的路,把日子过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主要信源:(人民号——“贷款上班”20年,低头念稿又嘴瓢的她收获全网好评)

0 阅读:50
锴锐说科技文化

锴锐说科技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