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为啥总挨骂?因为他并没有打服明朝,打服汉人,他只是摘了胜利果实而已! 如果穿越回古代,你最不想去哪个朝代?”评论区里,清朝以绝对优势“领跑”——有人说“文字狱太吓人”,有人提“剃发令毁文化”,甚至有网友翻出《甄嬛传》台词调侃:“剧里斗得越甜,学历史越心梗。” 咱就说,清朝到底干了啥,让后人这么“记仇”? 一、那些刻在汉人骨头上的痛,从来不是“过去的事” 要聊清朝的争议,绕不开“入关”这道坎。1644年清军打进北京,本以为是改朝换代,结果迎头就是三记闷棍。 第一棍是“扬州十日”。史可法守扬州,清军破城后屠了整整十天。幸存者王秀楚在《扬州十日记》里写:“查焚尸簿载其数,前后约计八十万余。”八十万人啊,相当于现在一个地级市的人口,就这么消失在刀枪下。后来有人辩解“数字有夸大”,可就算打个对折,也是四五十万的血债。 第二棍是“剃发留辫”。清军下了死命令:“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汉人祖祖辈辈信“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突然要剃成“金钱鼠尾”(脑门剃光,后脑勺留小拇指粗的辫子),穿满族窄袖短衣。江南百姓反抗最烈,嘉定城三次起义,三次被屠,“嘉定三屠”死了十几万人。有老人回忆:“街坊邻居有的被砍了头,有的被按着剃发,哭喊声三天没断。” 第三棍是文字狱。康雍乾三朝160年里,100多起文字狱像悬在文人头上的刀。戴名世写了本《南山集》,里头提到南明年号,直接被砍头,连累亲友上百人;徐骏诗里一句“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被说成骂清朝没文化,全家处斩。更绝的是修《四库全书》,表面是保存典籍,实际干着毁书勾当——李贽的《焚书》被删得只剩残篇,王夫之的著作改得亲妈都不认识。有网友调侃:“合着清朝修书,修的是自己的‘免责声明’。” 这些事,现在看像电视剧里的情节,可在当时,是多少家庭的生离死别? 二、关起门来当“天朝上国”,结果被世界甩得连影子都看不见 清朝前期确实牛,疆域大、人口多,康乾盛世喊得震天响。可您知道吗?这“盛世”背后,是大门越关越紧。 1793年,英国派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带了蒸汽机模型、天文望远镜、连发步枪这些“黑科技”,想谈通商。乾隆老爷子咋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直接把人家轰出去了。 就这一句话,中国错过了和工业革命接轨的机会。同一时期,英国建了世界第一条铁路,美国开始西进运动,清朝呢?还在坚持“重农抑商”,商人地位低到尘埃里。更憋屈的是,火器专家戴梓发明了“连珠铳”(能连发射击的枪),结果被康熙扣上“奇技淫巧”的帽子,流放关外一辈子。 到了晚清更惨。甲午战争前,北洋水师吨位排世界第八,看着挺威风。可您猜咋着?士兵抽鸦片、军官喝花酒,炮弹里装沙子,船底全是藤壶。反观日本,明治维新才几十年,已经能造铁甲舰了。有位网友说得扎心:“清朝不是打不过列强,是自己先烂透了。” 烂透的还有官场。和珅抄家时,查出来的银子、珠宝折算成钱,相当于清朝15年的财政收入。晚清内务府更离谱,咸丰年间一年才40万两预算,到溥仪他爹载沣当摄政王时,一年花了1024万两——钱都咋花的?修颐和园、办寿宴、给太后买进口胭脂。老百姓呢?《马关条约》赔2亿两白银,相当于全国3年财政收入,最后全转嫁到农民头上,卖儿卖女的事到处都是。 三、影视把清朝拍得太美,可历史比剧本狠多了 现在清宫剧火得一塌糊涂,《甄嬛传》《延禧攻略》把后宫斗争拍得浪漫又刺激,可您知道吗?这些剧连“剃发令”都不敢提,把“九子夺嫡”拍成宫斗升级,却避开了雍正推行“摊丁入亩”背后的阻力——那可是动了多少地主老财的奶酪! 但也不是所有影视都瞎拍。《雍正王朝》里,唐国强演的雍正熬夜批奏折,最后累得吐血,可结局呢?百姓骂他“抄家皇帝”,亲儿子都不理解他。这哪是夸皇帝,分明是在说:就算你再勤政,也救不了腐败的制度。 这种真实,反而让更多人明白:清朝的故事,不是简单的“帝王将相传奇”,而是一部民族融合的血泪史,一段错失机遇的遗憾史。 历史不是黑名单,是面照妖镜 说了这么多,清朝真的一无是处吗?也不是。它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疆域,整理了传统文化,甚至留下故宫、颐和园这些宝贝。但咱们记住它的“不好”,不是为了记仇,是为了警醒:闭关锁国只会落后,开放包容才能发展;权力不受约束必然腐败,制度僵化早晚完蛋;民族压迫没有赢家,尊重多元才是长久之道。
宋朝皇帝为何一生不穿黄色龙袍?也没有自称朕,反而自称官家?要问古代社会,什么颜色
【5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