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一天深夜,朝鲜战场上的志愿军战士都在熟睡,却有一名战士因入党太激动,翻来覆去睡不着,此时,大批美军趁着夜色,无声无息摸上了志愿军阵地。 1952年夏夜,朝鲜老秃山阵地一片寂静。志愿军战士倪祥明刚刚被批准入党,激动得难以入眠。就在这时,美军部队借着夜色掩护,悄然摸上了志愿军阵地。 27岁的倪祥明是第39军115师343团3营7连4班副班长,这个河南杞县出生的贫苦农民孩子,从小失去父母,是姐姐把他拉扯大。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倪祥明毫不犹豫报名参军。两年后,当战火烧到鸭绿江边,他又主动请缨加入志愿军奔赴朝鲜。对这个刚刚尝到安稳生活滋味的年轻人来说,绝不能让战火再次烧到家门口。 那天深夜,倪祥明和班长在查哨时突然发现异常。班长当机立断扔出手榴弹,爆炸的火光瞬间照亮了山坡,大批美军正悄悄向上爬行。倪祥明立即发出预警,战士们迅速进入战斗位置。 战斗异常激烈,美军一次次进攻,又一次次被击退。倪祥明和战友们子弹打光了就用手榴弹,手榴弹扔完了就用枪托和石头。 最后阶段,倪祥明带着两名战士死守地堡,击退多波进攻后被迫退入山洞。当最后只剩下一颗手榴弹时,五个美军士兵正步步逼近。 倪祥明毫不犹豫抱起手榴弹冲向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山洞外剩下的美军被这壮烈一幕震慑,久久不敢前进。 战后,倪祥明被追认为正式党员,追记特等功,并荣获“一级英雄”称号。 为什么像倪祥明这样的年轻战士愿意献出生命?答案或许就在他们的人生经历里。 许多志愿军战士都来自贫苦家庭,经历过战乱和苦难。他们刚刚在新中国过上安稳日子,深知和平来之不易。“保家卫国”对他们而言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保护自己家园和亲人的实际行动。 当时的思想动员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指战员们清楚地知道这场战争的意义:如果让美军得逞,中国将重新陷入被列强欺凌的境地。这种认识让每个战士都明白,这一仗必须打,而且必须打赢。 倪祥明牺牲前高呼的口号并非偶然,他在老秃山战斗前就主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正是因为相信只有跟着党走,老百姓才能过上太平日子。这种信念让他在关键时刻毫不迟疑。 这些年轻战士的牺牲精神,源于他们对美好生活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憧憬。他们用生命守护的,不仅是脚下的土地,更是一个民族重新站起来的希望。 倪祥明们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英雄往往来自最普通的人群。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只有朴素而坚定的信念:绝不让刚刚到手的好日子再次失去。 抗美援朝精神的价值,不仅在于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更在于它所体现的不屈不挠、保家卫国的民族品格。这种精神在新时代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激励着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 (信源:山河无恙•抗美援朝英雄谱|一级英雄倪祥明——中国军网)
志愿军四任司令员,对整体战局影响最大的,是哪两位?“1951年4月13日,飞机
【7评论】【3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