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新四军团长汤景延突然叛变,打死3名战士后,又带着600多名部下投靠日方,战士们对他深恶痛绝提议除掉他,可粟裕却异常平静说:“谁也不许动他!” 粟裕将军这是怎么了?难道是气糊涂了?还是另有隐情? 原来,早在几个月前,日伪特工头子姜颂平就盯上了汤景延。他觉得汤景延这人以前在国民党部队待过,认识不少人,而且看起来有点“五毒俱全”,吃喝玩乐样样都来,应该是块可以腐蚀的好材料。于是,姜颂平就派人来策反。 汤景延是什么人?他虽然表面上大大咧咧,但骨子里是个铁杆的抗日军人。他立马就把这个情况秘密上报给了粟裕。 粟裕一听,敏锐的军事嗅觉让他意识到,这不就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吗?敌人想往我们这儿扎钉子,我们何不将计就计,往他们心脏里插一把尖刀?于是,一个大胆得近乎疯狂的计划诞生了,“假投降、真潜伏”。 让一个整建制的团,带着600多人“叛变”,这在当时是闻所未闻的。风险极高,一旦暴露,就是全军覆没。但为了获取敌人核心情报,粉碎“清乡”阴谋,粟裕和汤景延决定,冒这个险! 于是,就有了开头那一幕。那被打死的3名“战士”,其实是早就查明的、混入队伍的真叛徒,正好借这机会清理门户,也把戏做足。 汤景延带着队伍一“投诚”,伪江苏省省长李士群那叫一个高兴,立马在报纸上大肆宣传,把汤景延捧成了“弃暗投明”的典型。他还亲自设宴款待,并任命汤景延为“清乡”司令部外勤警卫团团长,驻扎在海门、南通等重要据点。 为了取得敌人的信任,汤景延可以说是把“演技”发挥到了极致。他一改往日作风,在南通搞了个气派的“汤公馆”,整天跟日伪军官称兄道弟,花天酒地,收礼收到手软,活脱脱一个腐败军阀的嘴脸。为了让敌人彻底放心,他甚至把自己的家属都接到了敌占区。 那得多大的心理压力?每天和一群豺狼虎豹同桌吃饭,说错一句话、做错一个表情,都可能万劫不复。背后,是战友们的唾骂和乡亲们的误解;眼前,是敌人的猜忌和试探。这不仅是勇气的考验,更是对信念的淬炼。 当然,汤景延可不是真的去享福的。他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干了几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第一,他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情报网。 日伪军每次“清乡”的路线、时间、兵力部署,汤景延都能提前搞到手,然后通过秘密渠道,第一时间送到粟裕的指挥部。我们的部队总能提前埋伏,打得日伪军晕头转向,还以为自己队伍里有内鬼,搞得他们内部鸡犬不宁。 第二,他开辟了一条“地下补给线”。 他撺掇伪军区长姜颂平,成立了一个叫“协记公行”的商行,美其名曰大家一起发财。实际上,这个商行控制了附近好几个港口的运输。汤景延就利用这个渠道,把大量的药品、布匹、子弹等紧缺物资,源源不断地偷运进根据地。甚至,他还利用这条线,成功掩护了像著名报人邹韬奋、音乐家贺绿汀等一大批爱国人士安全转移。 这招棋,下得实在是高!敌人不仅没发现,还把他当成了自己人,让他管着后勤补给。 就这样,汤景延在敌人的心脏里潜伏了整整167天。 到了1943年9月,根据地的反“清乡”斗争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汤景延的任务也基本完成了。长期潜伏风险太大,粟裕决定让他“回家”。 可怎么回?带着600多人,在敌人眼皮子底下撤退,谈何容易?汤景延又心生一计。 9月29日晚,他以为手下一个营长办婚事为由,在驻地金余镇大摆筵席,把周围据点的日伪军官都请来喝酒。就在酒酣耳热之际,汤景延一声令下,埋伏好的战士们瞬间掏出武器,当场击毙了伪特工组长翟光耀等几个头目。 与此同时,其他几个驻防点也同时动手,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在南通警卫团的接应下,汤景延率领“汤团”全体将士,带着缴获的大量武器弹药和物资,毫发无伤地返回了根据地。 当汤景延的队伍再次出现在根据地时,那些曾经骂他最凶的战士们,都沉默了。他们看着眼前这位面容憔悴、但眼神依旧坚毅的团长,终于明白了一切。没有欢呼,只有最崇高的敬意。 这出长达167天的“无间道”,上演了一出现实版的“特洛伊木马计”,给了日伪军沉重一击,堪称我军情报史上的一个奇迹。事后,汤景延官复原职,还被提拔为“联抗”副司令。 只可惜,英雄的结局,总是令人扼腕。抗战胜利后,汤景延继续投身解放战争。1948年,他在率领苏浙游击队作战时,因叛徒出卖,不幸被国民党军队俘虏。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他宁死不屈。同年5月,在上海江湾英勇就义,年仅44岁。
1943年,新四军团长汤景延突然叛变,打死3名战士后,又带着600多名部下投靠日
趣史小研究
2025-09-14 14:37:13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