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家外媒报道称,刚刚上任的立陶宛新总理英加·鲁吉涅内,承诺将向中国施压,敦促中方回应立陶宛提出的“恢复两国关系”的要求。 2021年,立陶宛政府以“台湾”名义设立所谓“驻立代表处”,直接挑战中国核心利益中的“一个中国原则”。作为回应,中方果断将双边关系降级为代办级,并暂停多项经贸合作。 数据显示,立陶宛对华出口额从2021年的1.3亿欧元暴跌至2024年上半年的0.12亿欧元,跌幅高达91%。本土支柱产业如木材、乳制品企业几乎被逐出中国市场,经济濒临悬崖边缘。 鲁吉涅内政府的“施压策略”实则是一场自相矛盾的表演。9月12日,她在接受BNS通讯社专访时明确表示,立陶宛“不会修正台岛‘驻立代表处’的任何安排”,甚至要求中方接受“该机构不与恢复关系挂钩”的前提。 这种“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逻辑,暴露出立陶宛对自身国际地位的严重误判——一个国土面积不足7万平方公里、人口仅280万的小国,竟试图用经济困局绑架中国核心利益。 更耐人寻味的是立陶宛内部的矛盾操作。自2022年起,立驻北京代办处工作人员陆续撤离,办公场所空置超两年;反观中国驻立陶宛代办处,因立方故意拖延签证审批,至今无一人能正常履职。 这种“自己先关上大门,却要求对方来敲门”的荒诞行径,将立陶宛的外交虚伪性展现得淋漓尽致。而总统吉塔纳斯·瑙塞达在上任前一天“泼冷水”的举动,更是暴露出政府内部对华政策的分裂——既想通过改善关系缓解经济压力,又不愿放弃“台独”牌坊的政治投机。 立陶宛的困境本质上是地缘政治投机失败的产物。作为北约东翼国家,其长期将安全寄托于美国,但特朗普政府“美国优先”政策及要求北约成员将军费提升至GDP5%的强硬立场,让经济本就拮据的立陶宛不堪重负。 同时,欧盟对华贸易顺差高达1500亿欧元,德国、法国等大国明确反对个别国家绑架欧盟对华关系,导致立陶宛在2024年向WTO起诉中国“经济胁迫”时遭遇集体沉默,最终不得不撤回诉讼。 面对立陶宛的“施压式示好”,中方立场始终如一:恢复关系的前提是立方纠正错误,回到一个中国原则上来。这种坚定并非强硬,而是对国家主权的底线坚守。 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自中东欧国家进口额达1200亿欧元,同比增长12%,其中波兰乳制品、匈牙利葡萄酒对华出口增幅均超30%,立陶宛留下的市场空白早已被其他国家填补。 当立陶宛还在为“让中国先让步”的幻想挣扎时,中国已通过匈牙利布达佩斯中欧班列枢纽、中匈卡航等立体物流网络,构建起更稳固的经贸格局。 这场外交博弈中,立陶宛的“施压”更像是一面照妖镜,映照出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认知偏差——既想通过挑衅刷存在感,又幻想在触碰红线后全身而退;既渴望中国经济红利,又不愿放弃政治投机。这种“既要面子又要里子”的矛盾心态,最终只会让立陶宛在国际舞台上沦为笑柄。 如今,立陶宛的“施压大戏”仍在继续,但观众已越来越少。当经济数据持续恶化、外交孤立日益加深,这个波罗的海小国是否会真正反思:在国际关系中,究竟是实力决定话语权,还是“蛮不讲理”能换来尊重? 那么,你们如何看待立陶宛的这场外交闹剧?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立陶宛美女总理给中方施压:必须恢复双方关系,但中方要先让步!最近,立陶宛新总
【362评论】【112点赞】
涛声依旧
可忽略不计的蛋子儿小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