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武装部队前任总司令扎卢日内称,如果乌克兰再不停火,一直维持现在的防御策略和

鉴清评趣 2025-09-14 14:42:13

乌克兰武装部队前任总司令扎卢日内称,如果乌克兰再不停火,一直维持现在的防御策略和资源动员模式的话,俄乌战争可能要持续到2034年。 2024年阿夫杰耶夫卡战役后,俄军战术发生根本转变:不再追求领土扩张,转而构建“杀伤型战壕体系”。每天三倍于乌军的炮弹倾泻量,配合光纤无人机对后勤线的精准打击,让乌军每推进百米都要付出数百人伤亡。 更致命的是动员体系的崩溃——当18-25岁青年逃避兵役比例飙升至30%,当征兵办开始给60岁老人发放召集令,当女兵在战壕里同时承担战斗与护理任务,乌克兰的兵员质量已出现断崖式下跌。前线指挥官无奈承认:“现在补充的士兵,连基础战术动作都要重新训练。” 2023年乌军凭借“星链”系统与西方情报支持屡创战果,但这种技术优势仅维持了九个月。当俄军光纤无人机实现50公里超视距打击,当伊朗制导弹与朝鲜火炮通过盟友网络快速补给,乌军却因西方零部件断供陷入“作坊式生产”困境。 扎卢日内曾推动的无人机集群作战计划,因缺乏自主芯片生产线而停滞;计划中的电子战系统,至今仍停留在PPT阶段。这种技术滞后在2024年库尔斯克突袭战中暴露无遗——乌军虽短暂占领1100平方公里土地,却因无法切断俄军光纤通信网络,最终被增援部队反包围。 扎卢日内与泽连斯基的矛盾早已公开化:前者主张“失地存人”,通过谈判争取时间重组军队;后者坚持“寸土必争”,将反攻优先级置于战略防御之上。 这种分歧在2024年扎波罗热攻势中达到顶点——乌军投入北约训练的三个旅发起冲锋,却在雷区与反坦克壕沟前损失过半。 更讽刺的是,当扎卢日内在伦敦呼吁技术改革时,基辅仍在向西方索要更多坦克;当他警告“2034年不是终点而是中间站”时,总统办公室仍在重复“今年收复克里米亚”的口号。 国际援助的不可持续性加剧危机。美国国会内部对610亿美元军援的争吵持续半年,欧盟“援乌疲劳症”导致防空导弹交付延迟三个月,英国承诺的5万架无人机实际到位不足三成。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俄罗斯军工产能的爆发式增长:2024年合同兵扩招50万人,导弹产量提升300%,甚至出现“前线消耗速度赶不上后方生产速度”的奇观。 这种此消彼长的态势,让扎卢日内关于“2026年俄军征兵危机”的预测显得愈发渺茫——当莫斯科开始动员大学生参军时,基辅的征兵办已经找不到健康男性。 站在2025年的时空坐标回望,这场冲突早已超越地缘博弈范畴,演变为一场关于国家生存方式的压力测试。当扎卢日内说出“未来战场是算法决胜”时,他或许在暗示:乌克兰的真正敌人不是俄军,而是自己正在老化的战争思维。 从基辅到顿涅茨克,从防空洞到征兵站,这个国家正在用两代人的命运验证一个残酷真理——在21世纪的战争中,没有技术革命的军事改革,不过是慢性自杀的优雅说法。 当2034年的阳光照进现实,乌克兰人或许会想起扎卢日内在2025年那个夏夜发出的警告。但更值得思考的是:这场被预言持续二十年的战争,究竟是历史的必然,还是战略失误的累积?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判断。

0 阅读:110
鉴清评趣

鉴清评趣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