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新加坡和越南正式牵手成功,签署了碳信用实施协议,新加坡总理公署突然发

鉴清评趣 2025-09-18 11:42:47

9月16日,新加坡和越南正式牵手成功,签署了碳信用实施协议,新加坡总理公署突然发布公报:两国正式签署《碳信用实施协议》。这份被外媒称为"绿色货币战争导火索"的文件,藏着令人震惊的博弈逻辑。 就在协议落地前三个月,联合国气候峰会刚通过新版碳信用标准,明确要求各国建立“防止重复计算”的核查机制。而新加坡此时已将碳税提至每吨25美元,国内企业减排压力陡增。 越南则手握每年7000万吨的森林碳汇,却因缺乏技术认证和金融工具,57%的省级碳汇项目长期停滞。一个缺碳汇、一个缺市场,两国一拍即合的背后,是欧盟碳关税大棒挥舞下的生存焦虑。 新加坡作为全球贸易枢纽,若无法证明减排成果,2030年前将面临欧盟高达80亿新元的碳边境税;越南则因燃煤发电占比超40%,正被国际金融机构“去煤化”浪潮边缘化。 协议的核心条款直指碳市场最敏感的“双重计算”痛点。根据文本,越南企业每出售1吨碳信用,需在自身国家排放总量中加回对应额度,新加坡则承诺注销首批交易的2%作为“质量保证金”。 这种“买卖双方同时记账”的设计,看似繁琐,实则破解了困扰国际碳市场十年的顽疾——此前,发展中国家常因急于融资,将同一减排项目重复出售给多个买家,导致全球碳账本混乱。 新加坡环境部官员透露,为设计这套机制,两国团队耗时两年比对了37种核算模型,最终选定“卫星遥感监测+区块链存证”的技术路线,确保每克二氧化碳的流动都可追溯。 越南的算盘同样精明。协议规定,新加坡需将交易额的5%直接投入越南气候适应项目,这意味着一个年交易量5000万吨的碳市场,每年可为越南带来至少2.5亿美元的“绿色援助”。 更关键的是,新加坡承诺输出其全球领先的碳交易基础设施——从碳信用评级标准到交易所清算系统,甚至包括培训越南护林员使用智能监测设备。 对于越南而言,这不仅是融资渠道的拓展,更是产业升级的跳板。以得乐省为例,当地咖啡种植园正试点“碳汇+智能农业”模式,通过安装传感器优化灌溉,既减少甲烷排放,又提升咖啡豆品质,相关碳信用价格较传统项目高出40%。 但这场合作绝非单方面输血。新加坡的布局早已超出东南亚:截至协议签署时,其碳信用“朋友圈”已覆盖9个国家,包括非洲的加纳、南美的巴拉圭。这种“广撒网”策略背后,是新加坡对区域碳定价权的争夺。 根据东盟2024年气候白皮书,若能整合成员国碳市场,东南亚有望在2030年前形成年交易量超20亿吨的区域碳市场,而掌握交易规则制定权的新加坡,将从中获得巨额手续费收入。 更隐蔽的收益在于,通过输出碳金融标准,新加坡正在将自身打造为“全球绿色金融中转站”——未来,任何企业想在东南亚开展碳交易,都需遵循新加坡的核算体系。 协议的落地已引发连锁反应。泰国、印尼等森林资源大国正密切观察合作成效,马来西亚则加速推进太阳能发电补贴改革,试图在绿色能源领域分一杯羹。 就连欧盟也悄然调整策略,其气候代表团被曝正在研究如何与新加坡碳市场对接。这场始于东南亚的绿色博弈,正在重塑全球气候治理的权力版图。 当新加坡的数字账本遇上越南的热带雨林,当碳信用从环保概念变为可交易的“绿色货币”,一个疑问浮出水面:当气候行动被量化成金融产品,人类究竟是在拯救地球,还是在制造新的不平等? 这场“绿色货币战争”的最终赢家,会是率先掌握规则的国家,还是那些真正减少碳排放的森林与海洋?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信源:新加坡与越南:9月16日签署碳信用实施协议

0 阅读:4

猜你喜欢

鉴清评趣

鉴清评趣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