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我国进口的一台昂贵的动平衡机出现了故障,然而德国不仅要价300万马克,还表示维修时间最少半年,甚至发言嘲讽我国,见此情况64岁工程师杨建华临危受命,只用了20天就解决了问题! 早些年我国的工业并不算特别发达,很多技术都不是自己掌握的,不管是制造还是维修,都需要外国人的参与。 1999年的沈阳鼓风机集团的车间里,一台从德国进口的精密设备突然停摆,让整条生产线陷入了停滞。 这台被称为“动平衡机”的设备,看起来就像一台大型检测仪器,专门用来确保电机转子、汽轮机叶轮这些高速旋转的零件能够平稳运转,一旦它出了问题,后续的生产根本无法进行。 当时我国的汽车制造、航空航天等行业正在快速发展,很多关键设备都依赖进口,这台德国申克公司生产的动平衡机就是其中之一,而申克公司当时在全球动平衡机市场占据着60%的份额,几乎垄断了高端设备领域。 设备故障发生后工厂立刻联系了德国厂家寻求维修。 可让所有人没想到的是,德国方面给出的回复既苛刻又傲慢,想要他们派人来修,必须先支付300万马克的费用,而且因为排期紧张,至少要等上半年才能安排工程师过来。 按照当年的汇率换算,300万马克相当于1500多万人民币,这哪怕在现在都是一笔巨款,更别说那个年代了。 花大价钱也就算了,机器罢工相当于生产线就要停工,延误的损失在不断累积,半年的等待时间显然根本无法接受。 但当时国内没有其他办法,因为这类高端设备的核心技术一直被国外垄断,国内企业既没有维修经验,也没有替换的配件。 就在企业陷入两难之际,厂领导表示咱们自己修,于是杨建华就临危受命开始了研究。 当时已经64岁的杨建华是厂里有名的技术专家,一辈子和各种机械设备打交道,在精密仪器维修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接到任务后杨建华没有丝毫犹豫立刻赶到了现场,眼前的设备结构复杂,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线路和零件,而且没有完整的中文图纸,所有的标识都是德文,这给维修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杨建华和团队成员先从设备的基本原理入手,一点点分析故障可能出现的位置。 动平衡机的工作原理其实并不复杂,就是通过检测旋转零件的振动情况,找出不平衡的地方,再进行调整。 但这台进口设备的精密程度很高,任何一个小部件出问题都可能导致整体故障,所以也不可能直接就看到故障的问题。 维修团队几乎是连轴转,白天在车间里反复测试,晚上就在办公室研究图纸。 杨建华虽然年纪大了,但精力却不比年轻人差,经常和大家一起加班到深夜,经过几天的排查,他们发现一个关键传感器的信号传输出现了问题,导致整个设备无法正常工作。 找到问题根源后,团队立刻着手寻找解决方案,由于国外厂家对核心技术的封锁,他们无法直接买到替换的配件,只能想办法用国产零件进行替代。 杨建华带领团队反复试验,一点点优化信号传输线路,他们还创新性地改进了设备的校准程序,通过多次测试调整参数,确保替代零件能够完美适配这台德国设备。 就这样在没有原厂支持、缺乏专用配件的情况下,维修团队凭借着扎实的技术功底和不懈的努力,仅仅用了20天就完成了维修工作。 这次维修不仅节省了巨额的维修费用,更重要的是抢回了宝贵的生产时间。 这件事之后,国内企业也开始更加重视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 多年后我国在动平衡机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经过多年攻关,研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动平衡设备,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打破了国外的长期垄断。 现在我国的汽车制造、航空航天等行业已经有了更多国产高端设备的身影,再也不用像1999年那样,因为一台设备的故障就陷入被动局面。 杨建华和他的团队用20天的时间完成了看似不可能的任务,也成功挣得了尊重。 现在杨建华先生早已退休,但他依旧没有完全离开做了一辈子的行业,依旧在发光发热 中工网2014-01-10——平凡岗位铸就精彩人生——记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杨建华
1999年,我国进口的一台昂贵的动平衡机出现了故障,然而德国不仅要价300万马克
论芸有事
2025-09-12 16:41:50
0
阅读: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