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选太子时,为何放着几乎跟自己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朱高煦不选,而挑了瘸腿的胖儿子朱高炽?其实,朱棣这步棋走得很妙。 朱高煦打小就不是个安分的人,打小就不喜读书,整天沉迷于舞刀弄枪。 靖难之役中,朱高煦立下了赫赫战功。白沟河之战,朱棣被南军打得连连败退,眼看就要成为俘虏,朱高煦带领精锐骑兵及时赶来救援,不仅救了朱棣的性命,还反过来把南军打得四散奔逃。 朱棣当时感动地拍着朱高煦的肩膀说:“吾病矣,汝努力,世子多疾。” 这话里的暗示再清楚不过 ,你大哥朱高炽身体不好,你好好努力,将来这江山就是你的。 这句话让朱高煦记了一辈子,也让他从此有了争夺太子之位的底气。 再看朱高炽,他从小就喜欢清静,不喜欢喧闹,爱读书,可对领兵打仗却很不擅长。因为体型肥胖,他连骑马射箭都十分费劲,走路必须要有侍从在旁搀扶。 靖难之役期间,朱棣带着朱高煦在外面征战,朱高炽则被留在北平镇守后方。 当时建文帝派李景隆率领五十万大军攻打北平,而朱高炽手里只有两万多老弱残兵。所有人都觉得北平肯定守不住了,可朱高炽却沉下心来,一方面安抚城中百姓,稳定大家的情绪;另一方面合理安排兵力。 最终,朱高炽守住了北平,为朱棣保住了大后方。这一战,让朱棣对这个长子有了新的认识,但也仅仅是 “刮目相看”,他还是更喜欢朱高煦。 可为什么最后朱棣还是选择了朱高炽呢? 首先,绕不开的是明朝的 “嫡长子继承制”。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定下了 “有嫡立嫡,无嫡立长” 的规矩,而且为了防止皇子们争夺皇位,朱元璋还特意编写了《皇明祖训》,把这套继承制度写得明明白白。 朱棣虽然夺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但他一直想让自己的统治名正言顺,所以在很多事情上都要遵循朱元璋定下的规矩。 当时朝中的文官集团,比如杨士奇、解缙等人,都是嫡长子继承制的坚定支持者。 解缙就曾直接对朱棣说:“为长,古来如此。皇太子仁孝,天下归附,若弃之立次,必兴争端。” 而且解缙还说了一句关键的话:“好圣孙。” 这里的 “圣孙” 指的就是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朱瞻基从小就聪明过人,读书过目不忘,而且很有自己的想法,朱棣非常喜欢他,甚至亲自教他读书和处理政务。 朱棣心里很清楚,就算朱高炽的能力不算顶尖,但朱瞻基是个可塑之才,如果立朱高炽为太子,未来朱瞻基就能顺利继承皇位,明朝的江山也能稳定下来。 可要是立朱高煦为太子,那朱瞻基就彻底没机会了,这是朱棣不愿意看到的。 其次,朱高炽虽然看起来温和软弱,但他其实很有治国的本事,尤其是在处理内政方面,比朱高煦强多了。 朱棣登基后,因为常年打仗,又要修建紫禁城、还派郑和下西洋,财政的压力很大。 而朱高炽在镇守北平的时候,就展现出了出色的内政能力,把北平治理得井井有条。而朱高炽的温和仁厚,正好符合当时休养生息的需求。 如果立朱高煦为太子,以他凶悍好战的性格,很有可能会过度征战。 再者,朱高煦的性格缺陷也让朱棣越来越不放心。朱高煦因为战功多,又得到过朱棣的暗示,变得越来越骄傲蛮横。他不仅不把朝中大臣放在眼里,甚至连朱高炽这个哥哥都不放在心上,经常在公开场合羞辱朱高炽。朱棣看到后虽然没说什么,但心里已经对朱高煦有了不满。 而且朱高煦还经常拉拢朝中大臣和军中将领,形成了自己的势力集团,这让朱棣感受到了威胁。 永乐二年,朱棣经过反复考虑,最终正式立朱高炽为太子,封朱高煦为汉王,封地在云南。 可朱高煦根本不愿意去云南, 朱棣看着他可怜的样子,又想起他之前的战功,心一软,就允许他留在京城,后来将他该封去乐安。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在第五次亲征蒙古的路上病逝,朱高炽继承皇位,史称明仁宗。 朱高炽登基后,推行了一系列休养生息的政策:减免赋税,减轻百姓的负担;赦免了建文帝时期的旧臣,缓和了内部矛盾,为后来的 “仁宣之治”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可惜的是,朱高炽只当了十个月的皇帝就病逝了,年仅四十八岁。他的儿子朱瞻基继承皇位,史称明宣宗。 朱瞻基登基后,朱高煦觉得机会来了,他效仿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在乐安州起兵谋反。 可朱瞻基早就做好了准备,他亲自率领大军出征,很快就平定了叛乱,朱高煦被抓住后,被朱瞻基软禁在逍遥城。 后来因为朱高煦在朱瞻基前来探望时,态度恶劣,还伸腿扳倒了朱瞻基。朱瞻基非常生气,下令用铜缸把朱高煦罩住,然后在铜缸周围点火,将其以这种方式处死。 回头看这段历史,不得不说朱棣当初立朱高炽为太子的决定非常明智。他没有被朱高煦的战功和 “像自己” 的表面现象迷惑,而是从长远发展出发。 如果当初朱棣选择了朱高煦,以他的性格,明朝很可能会陷入战乱和动荡之中,“仁宣之治” 的盛世也不会存在。 朱棣这步看似 “糊涂” 的棋,其实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高招,也正是因为他的这个选择,才让明朝在永乐之后,又迎来了一段稳定发展的时期。
朱棣选太子时,为何放着几乎跟自己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朱高煦不选,而挑了瘸腿的胖儿子朱
帝王八卦
2025-09-11 21:05:00
0
阅读: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