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李鸿章出访俄国,与俄国人一同用餐,饭后悠闲地吸上了烟,此时旁边的俄国高官却叹息说:"难怪大清会输!" 李鸿章出生于1823年,在安徽合肥一个普通书香家庭长大。从小接受传统教育,1847年考中进士,进入翰林院工作。1853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他加入镇压队伍,帮助曾国藩组建淮军。这支部队用上了西方武器和训练方式,在安庆等战役中立下功劳,让他逐步升到江苏巡抚的位置。1862年,他管理上海租界,推动地方改革,还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引进机器生产枪炮,促进军工发展。1865年升任两江总督,管辖东南省份,继续办轮船招商局,发展商业航运。这些事让他在洋务运动中成了关键人物。 1870年,李鸿章调到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负责外交和海军。他建北洋水师,买铁甲舰,办天津机器局造军火。同时处理中外纠纷,比如1870年天津教案,通过谈判平息。1894年甲午战争打响,他指挥北洋舰队,但因为装备和指挥问题,在黄海海战中败北。战后去日本签马关条约,割台湾和辽东,赔巨款,这事在国内挨了不少骂,但他地位没动摇。维特出生于1849年,在格鲁吉亚第比利斯贵族家。大学学数学物理,1871年进铁路部门,管乌克兰铁路。1889年升铁路总监,推动标准化改革。1892年当财政大臣,搞货币改革,1897年推金本位,稳卢布。还发展工业,引外资,建西伯利亚大铁路,帮俄国往远东扩张。1895年干预辽东还中国,换取利益。在职时俄国经济涨得快,但内部有反对声。1896年他接待李鸿章,为的是稳固两国关系,推铁路合作。 1896年5月,李鸿章作为清廷特使去俄国,提前两周到圣彼得堡,谈中东铁路修建,顺便参加尼古拉二世加冕礼。尼古拉二世让维特全程接待,规格高得前所未有,为加强联盟。维特安排李鸿章住冬宫附近官邸。一次会谈后,两人去餐厅用餐,吃俄式汤、烤肉和面包,边吃边聊铁路路线。餐后维特问李鸿章要不要抽烟,李鸿章点头,叫来两个随从。一个拿长烟杆,一个端盘放鸦片膏和火具。随从跪在两边,一个管烟杆,举着送进李鸿章嘴里,李鸿章吸一口后随从抽回,另一个点火添鸦片。两人配合默契,李鸿章坐着不动,只动嘴和胸膛呼吸。整个过程李鸿章像雕塑一样,随从分工明确。维特看在眼里,从没见过这种抽烟方式,摇头叹息说大清会输的原因就在这。 这个抽烟细节让维特震惊,因为它反映出大清官员的依赖和惰性,与俄国追求效率的作风对比鲜明。李鸿章的吸烟方式需要仆人全程伺候,显示出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这在维特看来是落后表现。俄国人注重个人独立和工业化进程,而大清还停留在传统礼仪和手工依赖上。这种文化差异在外交场合暴露无遗,维特的话直指大清在现代化竞赛中的劣势。甲午战败后,大清海军全军覆没,根源不止于武器,还在于体制僵化。李鸿章推动洋务,但多停留在表面,未能深改社会习俗。维特作为财政大臣,见识广博,推动铁路和经济改革,看到李鸿章的举动,自然联想到国家实力的差距。这件事虽小,却像一面镜子,照出两国在19世纪末的命运分歧。 会谈后,李鸿章和维特继续谈铁路权限和防御。6月3日在莫斯科签中俄密约,李鸿章代表清廷,维特和洛巴诺夫代表俄国。条约准俄国建穿越东北的中东铁路,到海参崴,俄国出资金技术,两国约定防日本。密约保密,只少数人知,避免列强插手。然后李鸿章参加加冕礼,在乌斯彭斯基大教堂,仪式庄严,他列席观看。礼后他经欧洲回国,继续外交工作。1898年戊戌变法,他参与讨论但没深卷。1900年义和团起,北京乱,李鸿章从两广总督调北,议和签辛丑条约,赔大笔钱,开通商口。1901年11月7日,他在北京死于肝炎并发症,78岁,葬安徽合肥。维特继续管财政,1903年当大臣会议主席,推宪政。1905年日俄战后,去美签朴茨茅斯条约,割库页岛南,弃辽东权益。1906年辞职,退居彼得堡写回忆录。1915年3月13日,死于脑瘤,65岁,葬拉扎列夫公墓。
清朝最大的卖国贼,一生都在卖国,远超李鸿章,可惜却鲜为人知。有人称他为“清朝最大
【4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