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代的韩国济州岛有一群独特的女性,她们下半身仅穿一条短裤,聚集在海岸边,她们是济州岛上的海女,为了养家糊口,收拾东西正准备下海。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1950年代的韩国济州岛,海岸边常常能看到一群特别的女人,她们下半身只穿着一条短裤,背着网兜和简单的潜水镜,聚在岸边的火堆旁取暖,火光摇曳,她们一边搓手,一边等待伙伴们到齐。 出海之前,她们会在叫做“bulteok”的小屋里准备,互相鼓励,也会向海神祈求平安,看上去像是一种仪式,其实这就是她们生活的日常,她们是海女,是当时济州岛上最重要的一群女性劳动者。 海女的出现不是偶然,很早的时候,岛上的男人常常被征兵或者被迫远行捕鱼,加上政府对男性的收入征税很重,女人们下海反而能多留一份收成,久而久之,潜水捞海货成了女性独有的工作。 到了20世纪50年代,济州岛的海女人数接近三万,她们已经成为整个岛屿经济的核心力量。 要成为海女并不容易,训练从小时候就开始,小女孩们先在浅水区练习游泳和屏气,学着辨别水流,慢慢再去深海。 成年后的海女能够在没有任何呼吸装备的情况下潜入十几米甚至二十米的深海,一口气能在水下停留两三分钟,她们按照潜水的能力分成不同级别,有的人在浅水区,有的人则能直下深海。 她们使用的工具也很简陋,一副潜水镜,一个浮力球,一个网兜,有时会在身上抹点鱼油防寒,常年下水带来的耳鸣和头痛,她们靠咀嚼口香糖和简单的药物来缓解。 下海的过程既辛苦又危险,她们在水下寻找鲍鱼、海胆、海螺等海产,很多时候只能凭经验去判断哪里会有收获,厉害的海女光看海浪的方向和海底石头的形状就能猜出哪片海底藏着宝贝。 她们不仅要会捞,还要懂得节制,老一辈海女遵循“取三留七”的法则,只采收成熟的海货,留下幼体,让大海能够继续养育下一代,每年夏季,她们还会主动休渔三个月,让海洋里的生命得以繁衍。 在家庭里,海女是主要的经济支柱,她们挣的钱往往占到家里的一半甚至更多,有时还超过丈夫的收入,在那个年代,这样的情况打破了传统家庭结构。 很多家庭的生活重心开始围绕女性展开,济州岛逐渐形成了一种带有半母系色彩的氛围。 女人们白天潜水捞货,晚上回到家里还要做饭、照顾老人和孩子,海女们虽然承担着双重压力,但她们对这份工作心存自豪,因为这是她们让一家人活下去的依靠。 大海并不总是温柔的,潜水时常有意外发生,被海藻缠住脚,遇上复杂洋流,甚至有时会碰到鲨鱼,每年都有海女命丧海底,长期下海的人几乎都会患上耳疾、关节炎和头痛,这些职业病伴随她们一生。 即便如此,她们依然会在海岸边结成小组,互相照应,年轻的跟着年长的学习,遇到危险时大家一起面对。 她们把这种组织叫做“契”,是一种共同劳作、共享收获的形式,如果有人生病或怀孕,其他人会分出一部分收成来帮忙。 除了维持家庭生计,海女们在历史上也展现过集体的力量,在上世纪初期,她们曾经多次集体抵制日本对当地资源的掠夺,发起过规模巨大的抗争,参加的人数上万。 到了1997年金融危机时,还有海女捐出结婚时的金饰,帮助国家渡过难关,她们不仅是劳动者,也是行动者,她们的存在本身就是济州岛女性坚韧精神的体现。 随着工业化的到来,年轻一代的选择越来越多,上学、进工厂或者去城市打工都比下海安全和体面,收入和风险的差距让越来越少的年轻人愿意成为海女。 20世纪50年代的三万多人,到2016年已经减少到四千多,大多数还是年过半百的老人。 为了留住这份古老的文化,韩国政府从2007年开始推动海女文化申遗,并在2016年成功进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岛上还开办了海女学校,希望吸引新人学习这门手艺。 与此同时,旅游业也借机推出了海女表演和体验项目,让游客穿上潜水服在浅水区摸几只海螺,感受一下下海的滋味,虽然这样能增加关注度,但老一辈海女担心这会让真正的传承被表演所取代。 海女文化的价值并不仅仅是一个旅游符号,它代表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代表着女性在困境中撑起家庭的力量。 1950年代的海岸边,那群只穿短裤的女人们在风里火里聚集,随即跳入冰冷的大海,她们用一口气换回一家人的生计,也留下了一个岛屿的记忆。 今天,她们的人数虽然越来越少,但她们的故事依然在海浪声中回荡,那是一种深藏在血脉里的勇气,是代代相传的智慧,也是济州岛最珍贵的精神财富。 信源:界面新闻——济州岛海女:平均年龄超50岁的海底猎手
金色短裤魅力好身材~~
【3评论】【25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