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真是高明,不服不行!原来今天的渤海能完全属于中国,没有一艘外船胆敢驶入,完全是因为毛主席当年的这句话。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站在今天的渤海边,看着宽广的海面和繁忙的港口,很难想象这里在几十年前还是外舰随意出没的地方。 如今的渤海,完全处在中国的掌控之下,任何外国船只都必须申请许可,渔民们可以安心出海,石油平台和港口一派繁荣。 这背后的根源要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正是毛主席一句掷地有声的“十二海里,挺直腰杆”,让中国从此锁住了这片重要的海域。 当时国际上普遍沿用三海里的领海制度,这个标准出自十九世纪,以大炮射程为依据,对当时的列强来说,这个规则非常合算,他们的海军可以轻易接近他国海岸,随时发动攻击。 中国若遵循这个规则,渤海口最窄处五十多海里,几乎全部沦为公海,北京和天津完全暴露在敌舰火力下,形同门户洞开,历史上的甲午战争已经让国人付出惨痛代价,新中国必须想办法彻底堵住这一缺口。 1958年夏天,中央领导在北戴河反复讨论领海问题,毛主席注意到渤海口的特殊地形:从山东蓬莱到辽宁老铁山之间的水道不足六十海里,中间散布着庙岛群岛,尤其是最北的北隍城岛,距离辽东半岛直线不到二十二海里。 只要把领海宽度定为十二海里,再用直线基线把这些岛屿连起来,就能把整个渤海口封闭,把渤海纳入内水范围。 所谓内水,比领海的权利更大,外国船只未经允许进入就是侵犯主权,而不是所谓的“无害通过”,这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计算,而是关乎国家安全的顶层布局。 1958年9月4日,中国政府正式发表声明,宣布从大陆和沿海岛屿起算,领海宽度为十二海里,并用直线基线划定,渤海湾、琼州海峡等重要海域被明确列为内水。 这在当时的国际社会引起轩然大波,美国和英国表示强烈反对,他们担心自己的军舰无法再像以前那样自由出入,美国第七舰队甚至带着蒋介石的船只闯进来试探。 中国军队立刻还击,炮火精准命中台湾方面的舰艇,而美舰则不敢进一步挑衅,这场较量表明,中国不是纸上谈兵,而是真正有决心守护这条线。 这次决定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当时,联合国在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召开过多次会议,始终没能统一领海宽度,多数发展中国家希望扩大到十二海里,但遭到海上强国阻挠。 中国坚持自己的主张,并用行动证明可行性,最终在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十二海里成为正式的国际规则,毛主席的判断提前了整整二十多年,这种前瞻性让中国从被动防守转为主动塑造规则的一方。 渤海成为内海之后,国家的海防形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三面环陆,一口对外的渤海,不再是列强随意进入的通道,而是中国的“后院”,海军在这里加强部署,港口的建设也更有保障。 随着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渤海油气资源得到大规模开发,2025年,重达两万吨的垦利10—2中心处理平台在这里完成安装,为年产四千万吨油气提供支撑。 渔业经济同样繁荣,港口产值突破三十亿元,走私和越界几乎消失,北斗系统让渔民收到禁航提醒,军民联防形成合力。 不仅如此,渤海的军事演练规模也不断扩大,2025年夏天为期三周的实弹演练覆盖整个渤海出入口,新一代舰载系统与岸基导弹协同作战,充分展现了立体防御能力。 对比七十年前的局促无力,如今的中国海军已经在这里建立起坚固的屏障,美国舆论曾炒作中国在渤海测试先进武器,但他们可能忽视了,这一切都得益于当年那个看似“冒险”的决定,让中国赢得了宝贵的战略纵深。 更重要的是,这条“十二海里”的线,不仅仅是地图上的界限,它是一条主权的底线,一条尊严的象征,更是一条民族精神的延伸,过去,中国人在国际法上没有发言权,只能接受不平等的条款。 今天,中国能够在海洋秩序中占据主动,从渤海到南海,都有了理直气壮的底气,正如法学家倪徵燠当年所说,中国不是破坏规则,而是把规则矫正到合理的位置。 回望当年,如果没有那一句坚定的话,今天的渤海可能依旧被外国舰艇穿梭,油气资源难以完全开发,沿海百姓也不能安心生活。 正是毛主席看准了战略关口,在关键时刻做出了决定,才让中国赢得了一个长期发展的窗口期。 今天当我们站在渤海边,看着港口繁忙、石油平台高耸、渔船满载而归时,更能体会到这句话的分量,毛主席真是高明,不服不行。 信源:光明网——中国12海里领海,毛泽东亲定
毛主席真是高明,不服不行!原来今天的渤海能完全属于中国,没有一艘外船胆敢驶入,完
如梦菲记
2025-09-11 17:39:02
0
阅读: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