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九三阅兵中有一位特殊观众,他是少帅张学良的长孙,阅兵结束后,他说:若爷爷能看到今日中国,一定非常高兴!
九三阅兵日那天,天安门广场是红色的海洋。当整齐的方队踏着撼动大地的鼓点走过,当最顶尖的武器装备发出沉稳的轰鸣,观礼台上,一位特殊的观众——张学良的长孙张居信,眼眶悄悄湿了。
指尖不自觉地抚上心口,那处贴身藏着件老物件 —— 是爷爷咽气前,颤巍巍塞进他手里的旧怀表。表盖里,是四个字:“还我河山”。
山河已无恙,爷爷却没能亲眼看到今天的天空。张居信望着眼前的景象,心底暗自念想:若是爷爷泉下有知,能瞧见如今这强盛的中国,定会满心欢喜吧!
张学良将军走过的漫长一生,恰似一卷徐徐展开的画卷,将半个近代中国的风雨变迁都深深镌刻其中。
1928年,父亲被日本人炸死,27岁的他临危受命,扛起了整个东三省。身边有人劝他,不如靠着日本人保住势力。但他知道,那条路走下去,就是卖国贼,是对不起所有东北老乡的绝路。
所以,他力排众议,年底通电全国“东北易帜”,让青天白日旗在东北大地上升起,死死守住了国家统一的底线。
这一步棋,要是走错,后果不堪设想。
但九一八事变“不抵抗”的命令,成了他一生的痛。当时,他寄希望于中央调度和国际干预,可最终,东北还是丢了。
这份悔恨,像刀子一样刻在他心里,也正是这份痛,让他后来拼了命也要逼蒋抗日。
1936年,眼看华北危急,蒋介石却只想打内战。张学良苦口婆心,甚至哭着哀求,说“再打下去,国家就完了”,可换来的却是逼他继续打红军的命令。
最终,他与杨虎城将军下了决心,在西安发动兵谏。这一枪,促成了抗日统一战线,也把自己后半生锁进了囚笼。
几十年的软禁生涯,从大陆到台湾。在淡水的小院里,他给玫瑰剪枝,嘴里哼的却是悲凉的《松花江上》。这位将军,至死都没能再踏上东北的故土。
即便是在大洋彼岸的美国长大,孙子张居信也依然承接了这份沉甸甸的家国情怀,让这份情感跨越山海得以延续。小时候,他每年都颠簸很久去台湾看爷爷奶奶。
当年,爷爷亲手为他和弟弟定下 “居信”“居仰” 这两个名字,还郑重地叮嘱兄弟俩:“人这一辈子,心里总得揣着份信仰才行。””
他中文忘得差不多了,爷爷就一遍遍教他写汉字,讲中国故事。
小时候,奶奶赵一荻总爱捧着本《唐诗三百首》陪他消磨时光,教他念诵 “国破山河在”,可他却晃着小脑袋,奶声奶气地错念成 “苹果真可爱”,这模样把奶奶逗得笑弯了腰,好一会儿都直不起身子。
爷爷却不笑,用毛笔蘸着水,在茶几上一遍遍地写那个“耻”字,水渍干了又写,直到漆面都起了毛。
那个无声的“耻”字,深深烙在了张居信心里。后来,他在硅谷当工程师,同事们聊着期权和财富自由,他脑子里盘旋的,却是爷爷写下的那个字。
他最终辞职回国,并在1996年去了北京大学学中文,爷爷当时听了特别开心,说:“回到祖国去学,才能真懂我们的文化。”
在北大图书馆,他翻到一本发黄的《东北抗战史料》,才发现爷爷当年曾以“大豆”做掩护,用火车偷偷给抗日队伍运送军火。
那天晚上,他把自己的微信名改成了“大豆”。
时间来到 2023 年,那是他人生中第一次迈步走进沈阳大帅府,脚下的每一步都像是在触碰一段遥远的家族过往。
当听到展馆里传来爷爷的录音,用浓重的东北口音说“我张学良这辈子,最对不起的是东北老百姓”时,他再也忍不住,当场蹲在地上失声痛哭。
那天,他把奶奶的旗袍和爷爷的手稿都捐了,拒绝了所有仪式,只说了一句:“东西回家了。”
阅兵式上,当东风-41导弹车队缓缓驶过,张居信穿着爷爷穿过的一件旧西装,袖口磨破的线头像极了爷爷当年在夏威夷海滩放风筝时,那根飘在空中的线。
记者问他对中国军力怎么看,他指了指胸口的怀表,声音有些哽咽:“我爷爷没做到的,你们做到了。”
晚上回到酒店,他刷到一条短视频。沈阳九一八纪念馆门口,一群外卖员把电动车整齐地停成一排,车头全都朝着东北方向。
评论区有人说:“这是给先辈看的。”他点了个赞,意外发现一个ID叫“大豆二代”也赞了。他愣了两秒,随即笑出了鼻涕泡。
爷爷没看见的,孙子替他看见了。这份跨越了近一个世纪的信仰,从一个人到一个国家,终于有了最响亮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