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起兵后,他在北京的儿子吴应熊认为自己是康熙的姑父,最多下狱不会被杀头。不想康熙毫不留情,下令将吴应熊及其13岁的儿子吴世霖处斩。 顺治十年(1653年),14岁吴应熊来到京城,不久后迎娶了和硕恪纯长公主,成了清廷的驸马。看似风光的背后,其实隐藏着危机,朝中大臣都清楚,吴应熊不过是清廷牵制吴三桂的 “质子”,是拴住这位手握重兵的藩王的一根无形绳索。 吴应熊自然明白自己的处境,因此在京城的二十多年里,他始终谨小慎微,不轻易涉足朝堂纷争。每日除了陪伴公主,便是与内务府官员维系关系,逢年过节还会带着厚礼拜访大臣,表现得恭顺温和,生怕行差踏错。 和硕恪纯长公主是顺治的妹妹、康熙的姑姑,性子温婉和善,对吴应熊格外体贴。两人成婚不久,就生下了儿子吴世霖,后来又添了几个孩子。 在旁人眼中,吴应熊的日子堪称圆满:住着宽敞华丽的王府,有公主相伴,子女绕膝,还被朝廷封为三等精奇尼哈番。 可只有吴应熊自己知道,他的命运始终和远在云南的父亲吴三桂紧紧捆绑。 康熙亲政后,“撤藩” 就成了他迫切要解决的政务。 当时有三位手握重兵的藩王:云南的吴三桂、广东的尚可喜、福建的耿精忠。这三人掌控着地方兵权,每年消耗朝廷巨额粮饷,还在自己的地盘上擅自任命官员,俨然是独立于朝廷之外的 “小王国”。在 康熙十二年,尚可喜上奏朝廷,请求回辽东养老,还希望让儿子尚之信继承藩王爵位。 康熙下旨批准尚可喜退休,却拒绝了尚之信袭爵的请求,还要求尚可喜把广东兵权全部交给朝廷。 这个消息传到云南和福建,吴三桂与耿精忠顿时慌了,他们心里清楚,康熙的下一个目标,必然是自己。 吴三桂的部下纷纷劝他起兵反清,可吴三桂内心却始终犹豫。他为清朝效力几十年,一路做到平西王,要是起兵失败,不仅自己会身败名裂,远在北京的儿子一家也会性命难保。 可要是顺从撤藩,就会从权倾一方的藩王变成无权无势的闲散王爷,这样的落差让吴三桂实在难以接受。 就在吴三桂举棋不定时,康熙的撤藩诏书送到云南。诏书里写得明明白白:朝廷会给吴三桂一笔安置费,让他带着家人和亲信回辽东养老,云南的军队交由朝廷接管。 吴三桂看完诏书后,火冒三丈,召集亲信商议后,决定起兵反清。 吴三桂起兵的消息传到北京时,吴应熊尽管慌张,但并不是很害怕,他对好友说:““我父亲只是一时冲动,朝廷不会真怪我。我是公主的丈夫,皇上的姑父,就算父亲犯了错,皇上最多把我关一阵子,等事情平息了,肯定会放我出来。” 吴应熊天真地以为,康熙年纪小,做事不会太绝情,只要自己表现顺从,就能保住性命。 可吴应熊的想法终究是一厢情愿。康熙早就看穿了他的心思,在康熙看来,要是不杀吴应熊,吴三桂只会更加有恃无恐,气焰会更嚣张。 而且,康熙亲政后一直想树立自己的权威,杀吴应熊也是向天下人表明:不管身份多尊贵,只要敢反抗朝廷,就一定会受到严惩,绝不姑息。 于是,康熙在乾清宫召开御前会议,专门讨论如何处置吴应熊。 大臣们分成两派:以索额图为首的一派认为,吴应熊是公主的丈夫,而且杀了他会激怒吴三桂,让局势更糟,不如把他关起来当人质;而以明珠为首的另一派则主张,吴三桂已经起兵反清,吴应熊虽然没直接参与,但作为吴三桂的儿子,始终是隐患,只有杀了他,才能显示朝廷平叛的决心。 康熙静静听着大臣们的争论,心里早就有了决定,说:“吴三桂谋反,罪该万死,吴应熊作为他的儿子,理应连坐。要是不杀吴应熊,天下人会觉得朝廷软弱可欺,到时候不仅吴三桂会得寸进尺,其他藩王也可能跟着反,后果不堪设想。” 接着,康熙下达诏书:将吴应熊及其子吴世霖押赴刑场,立即处斩。 消息传到吴王府,和硕恪纯长公主崩溃了,当场哭晕过去。 醒来后,和硕恪纯长公主前往宫中,想让康熙手下留情,可康熙始终不愿见她。公主知道康熙心意已决,只能眼睁睁看着吴应熊和13岁的儿子吴世霖被士兵押走。 吴应熊与吴世霖被杀后,和硕恪纯长公主悲痛得无法自已,从此一蹶不振,后来郁郁而终。
吴三桂起兵后,他在北京的儿子吴应熊认为自己是康熙的姑父,最多下狱不会被杀头。不想
帝王八卦
2025-09-11 15:01:2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