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够恶心人!看这穿着还真想不到能做出这么龌龊的事!演唱会本是放松的地方,居然有人对女生动手动脚,旁边还有小孩看着呢! 这种事儿真不是个例。现在有些人就是仗着人多场合乱伸手,觉得黑灯瞎火就能瞒天过海。 被骚扰的往往都是年轻女孩,胆子小不敢喊,怕尴尬更怕被报复。可越忍让,那种人就越嚣张。说白了就是欺软怕硬,专挑安静内向的下手。 你说穿得人模人样,干出来的事连禽兽都不如。旁边还有小孩睁眼看着呢,这不教坏下一代吗? 这哪是什么偶然事件?根本就是藏在人群里的狩猎者!他们专门研究过受害者的心理——年轻女孩第一次看演唱会,既兴奋又紧张,就算被侵犯了也先自我怀疑:"是不是人太多不小心碰到的?"这种自我怀疑,恰恰给了人渣可乘之机。 记得去年草莓音乐节上有个典型案例。一个戴着金丝眼镜、穿着格子衬衫的男人,看起来像个IT精英,却在人堆里连续骚扰了三个女孩。最后被见义勇为的观众当场擒住时,他居然理直气壮地说:"来这种地方不就是为了找刺激吗?"听听,这叫什么混账逻辑! 更可怕的是这种行为的模仿效应。北京师范大学曾经做过一项研究,发现公共场所性骚扰案件中有67%的目击者选择沉默。为什么?不是冷漠,而是很多人根本不知道如何界定和应对。那个看着这一切的小孩,如果得不到正确引导,很可能要么成为未来的受害者,要么变成麻木的旁观者。 法律在这方面其实已经进步很多。《妇女权益保障法》第二十九条明确规定:禁止违背妇女意愿,以言语、文字、图像、肢体行为等方式对其实施性骚扰。去年深圳还判过一例演唱会猥亵案,被告人被判处有期徒刑8个月。但问题是,大多数受害者根本等不到法律制裁那一步。 其实国外早有成熟应对机制。日本富士音乐节设立"天使小队",志愿者身穿荧光粉马甲随时提供帮助;英国格拉斯顿伯里音乐节配备隐形摄像头和便衣保安;美国科切拉音乐节更直接,在现场设立"安全帐篷",受害者可以立即做笔录和取证。这些措施不仅实用,更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这里是安全区,犯罪者无处遁形。 说到取证,有个很实用的建议:姑娘们可以去买些带录制功能的荧光手环。既能融入气氛,又能在必要时一键录音录像。这不是小题大做,而是不得不学的自保技能。就像开车要系安全带,不是盼着出事,而是以防万一。 那些惯犯最怕什么?怕曝光!去年长沙音乐节上有个特别解气的案例:一个猥琐男刚把手伸向女孩的腰,就被周围观众集体打开手机手电筒照脸。强光之下,他当场社死,最后被保安扭送派出所。这种群众自发的"灯光执法",比什么说教都管用。 其实追溯历史,演唱会性骚扰是个"现代病"。上世纪80年代国内演出市场刚兴起时,观众都规规矩矩坐在台下。随着Live文化普及,某些人把肢体接触错误理解为狂欢的一部分。这根本不是文化差异,而是赤裸裸的犯罪! 值得欣慰的是,年轻一代正在改变局面。很多95后、00后女孩会在手腕画上"拒绝骚扰"的荧光图案,会在社群里分享防狼攻略,还会主动为受害姐妹发声。这种觉醒,比任何法律条文都更有力量。 下次再去音乐节,记得多留个心眼。看见不对劲的,一个眼神暗示给同伴,打开手机录像功能,或者直接对工作人员打手势。保护自己,也守护他人。让那些禽兽知道:这片欢乐的海洋里,早有无数双警惕的眼睛。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真够恶心人!看这穿着还真想不到能做出这么龌龊的事!演唱会本是放松的地方,居然有人
三事堂
2025-09-11 11:55:1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