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商鞅死后名声非常差?现在回头看,原因其实很简单! 商鞅,原名公孙鞅,出生在卫国的一个贵族家庭。不过,他是妾生的,地位不高,从小就没啥优越感。他挺聪明,特别喜欢钻研法律,深受法家思想影响。年轻时在魏国混过,跟着宰相叔座干活,但没啥出头机会。后来听说秦孝公到处找人才,他就收拾包袱跑到秦国,带着自己的治国方案直接面见秦孝公。 他跟秦孝公说:“想富国强兵?靠法治就行!”这套想法正中秦孝公下怀,直接拍板让他当左庶长,开启了轰轰烈烈的变法之路。商鞅这人,起点不高,但野心不小,靠脑子和魄力一步步爬上了秦国的高位。 商鞅的变法不是小打小闹,动静大得很,直接动了秦国的根基。 废井田,推私有:他把老掉牙的井田制扔一边,让土地可以买卖,农民积极性一下就起来了,荒地开垦得热火朝天。 郡县制,抓权力:废掉分封制,搞郡县制,中央直接管地方,老贵族的特权被削得干干净净。 耕战政策,奖实干:种地有收成,打仗有军功,都能换赏赐,普通人也有了盼头。 严刑峻法,铁腕治国:法律定得特别狠,连坐制度一出,谁也不敢乱来,社会秩序硬是被掰得服服帖帖。 这些招数效果杠杠的,秦国经济蹭蹭涨,军队战斗力爆棚,从边陲小国一跃成了能跟六国掰手腕的狠角色。可以说,没商鞅这套变法,就没有后来的大一统。 可问题来了,商鞅这么牛,怎么死后名声还这么差?其实原因不复杂,归根结底就四点,把他推到了风口浪尖。 商鞅的法律不是一般的严,是真狠。偷个东西可能就砍手,小事都能罚得倾家荡产,连坐制更是让人怕得要死——你犯错,邻居都得跟着挨罚。这么高压的政策,秦国是强了,可老百姓日子过得战战兢兢,谁不怕一不小心就被收拾?时间一长,民怨就攒下了。 商鞅是法家铁粉,信奉“以法治国”,压根不搭理儒家那套“仁义道德”。他觉得教化没用,只有严刑峻法才能管住人。这跟后来儒家当道的主流思想完全对着干,儒家学者自然看他不顺眼,逮着机会就骂他“无道”“没人性”,把他塑造成了反面教材。 变法削了贵族的特权,把他们的土地和权力都收归中央,这帮人能不恨他吗?郡县制一推行,老世族的日子不好过了,个个咬牙切齿。商鞅活着有秦孝公罩着,他们不敢动,可秦孝公一死,这帮人立马翻脸,新君秦惠王一追捕,他们肯定在背后推波助澜。 商鞅在魏国时干过一阵,后来跳槽到秦国,还诱捕了魏国的公子卬。这事在当时被看成是大逆不道,魏国人骂他“贰臣”,觉得他背叛故主,太不地道。这顶“不忠”的帽子一扣上,他的名声就更雪上加霜了。 秦孝公一死,商鞅的好日子也到头了。秦惠王上台,贵族趁机报复,下令抓他。他想跑,可自己定的法律太严,连住个旅店都得查身份,结果无处可逃,最后被抓回来,判了个车裂的酷刑,死得那叫一个惨。 讽刺的是,他死的第二天,变法也没停,秦国照样靠这套路子统一了六国。可统一之后,严刑峻法搞得民怨沸腾,秦朝没撑多久就亡了。后人一看,觉得这锅得商鞅背,骂声就更多了。 其实吧,商鞅的变法确实让秦国强了,但也埋了不少雷。老百姓怕他,贵族恨他,思想圈子还看不上他,名声能好才怪。现在看,他就是个干实事的人,但手段太狠,忽略了人心,最后把自己玩进去了。 商鞅的事儿告诉我们,改革要想站得住,光靠强硬不行,得讲点平衡。法律得严,但不能让人喘不过气;权力得收,但不能把所有人都得罪光;治国得有法,但也得有点人情味。不然就算短期牛逼哄哄,长期也容易翻车。商鞅的功过,就像一面镜子,提醒后人别走极端。
为什么商鞅死后名声非常差?现在回头看,原因其实很简单! 商鞅,原名公孙鞅,出生
吴仁磊说
2025-09-11 10:13:32
0
阅读: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