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长治,残障男子失去双亲成为孤儿无法独自生活,为了让男子活下去,村书记找到全村

史面的楚歌 2025-09-11 07:23:02

山西长治,残障男子失去双亲成为孤儿无法独自生活,为了让男子活下去,村书记找到全村农户签订了一份屈辱条约,规定不遵守的给村民挑粪一个月。可20多年来村民却没有一户人家触犯条约的规定! 信源:潇湘晨2025-07-23《报山西53岁男子仅10岁智力,双亲早逝,同村26户村民轮流照顾20多年》 秦海松今年53岁,住在山西平顺县七子沟村。他打小就和其他孩子不一样,听不见声音,也不会说话,脑子转得慢些。 1973年出生在黄崖沟村白荆树凹自然村的海松,命运坎坷得很。七岁那年爹没了,十岁那年娘也走了,剩下的大伯成了他唯一的依靠。 可2004年正月里,大伯也走了,这孩子彻底成了没根的草。 2004年冬天特别冷,海松一个人缩在破土坯房里。窗户纸破了洞,北风呼呼往里灌。 他不会生火,锅里的饭不是夹生就是焦糊,身上衣服沾着油泥,头发胡子黏成一团,见了人就往墙角缩。 时任村支书桑春玉巡村时瞧见,心里直揪:“这娃要是再没人管,怕是要出事。” 桑春玉把海松接到村委会住下。他记得那孩子刚来的模样:浑身脏得能搓下泥,牙黑得像染了墨,头发硬得扎手。 大伙儿赶紧烧热水给他洗澡,拿剪刀剪掉乱发,翻出旧衣裳给他换上。 桑春玉腾出自家东屋给他住,灶台上支起新铁锅,米缸装满小米,油瓶也拧开盖儿——海松的精神头慢慢缓过来了。 可吃饭这事儿,对海松来说比登天还难。他自己开伙时,米缸里的水要么倒多要么倒少,煮出来的饭不是稀汤寡水就是夹生。 赶上夏天饭放馊了,他还捧着碗硬往嘴里塞。村民们看着心疼,刚开始各家轮流喊他吃饭,可东家一顿西家一顿的,总有些日子他饿肚子。 2005年中秋前几天,桑春玉把村委会的人和各家当家人叫到一块儿商量:“海松这娃是咱村的根,哪能看着他饿肚子?” 有人说:“要不咱们轮流管他三餐?”桑春玉一拍大腿:“中!自愿报名,每家管两天,抓阄排顺序。” 当时村里34户人家,除了几家实在困难的,26户都报了名。 从那年中秋开始,不管大晴天还是下雨天,农忙还是过节,轮到谁家谁就管海松的饭,这规矩一天都没改过。 村里还有条不成文的规矩:“要是让海松饿着,就去挑全村的粪!”村头粪坑半人深,挑满得绕村三圈,没人敢试。 2013年有回,村民刘巧娥的媳妇忘了给海松留饭,她爹知道了,揪着儿子耳朵就往粪坑走。 粪桶比人还高,可看着海松蹲在门口啃冷馍,谁心里都不是滋味。这条规矩不是惩罚,倒像面镜子,照出人心的实在。 海松虽然不会说话,心里亮堂着呢。农忙时,他跟着轮值户下地,锄草、垄地比谁都利索; 农闲时,他坐在院里扎笤帚,编得又结实又好看,编好了就挨家挨户送。谁家缺个手,他立马凑过去帮忙。 这些年26户人家陆陆续续搬去了易地安置点,可轮值的规矩没断。搬到城里的村民,要么大老远赶回村做饭,要么托邻居帮着照应。海松这二十年来没有饿过肚子。 2015年,村里给海松申请了五保供养,2020年起每年能领9000多块。 这笔钱村委会替他管着,买油盐酱醋、置办衣裳,没花过一分钱。 去年村里合并到七子沟村,就医条件好了,村医定期来给他检查身体,还联系医院给他装了假牙。前任村支书悄悄垫着他的电费:“海松的钱,得用在刀刃上。” 海松肠胃不好,每家每户都为他备有胃药。现在每天傍晚,他揣着邻居给的苹果,沿着山路往轮值户家走。 夕阳把影子拉得老长,太行山坳里飘起炊烟,他知道,“家人”的饭香马上就要飘出来了。 桑建国掀开锅盖,热气腾腾的拉面冒着泡。海松凑过去,盯着锅里转圈,嘴角的笑纹越堆越深。山风掠过玉米地,沙沙的响声里,藏着这20年没断过的温暖。 秦海松的手腕上戴着村民送的电子表,箱子底压着收音机。 他看不懂时间,却懂26户门扉后永远敞开的温度。农忙时节,他戴着村民送的机械表,背着收音机就往地里跑,劈柴、播种、收割,样样都能搭把手。 “他虽傻,可知道谁对他好。”王永红指着田埂上弯腰割麦的身影,眼里泛着光。去年冬天,秦海松见她家煤球不够,竟独自跑到后山打了半车柴火,冻得手脚通红,还冲她傻笑。 每天天刚亮,他就踩着山路出发,电暖器的红光、拉面的热气、村民比划的手势,组成了他的全世界。 王永红说会一直照顾他到老。秦海松蹲在墙根晒暖,怀里揣着邻居送的苹果。 这个不会说话的老汉,用20年时间让人们明白:最实在的温暖,不在书本里,在晨雾里飘着热气的拉面碗里,在每扇为一个人留着的门后。 山风还在吹,玉米叶沙沙响,海松知道,下一个该去的家门,已经飘出了饭香。

0 阅读:52

猜你喜欢

史面的楚歌

史面的楚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