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以色列空军轰炸了卡塔尔首都多哈后,一个以色列学者在社交媒体上写了这样一句话:

云云聊聊娱 2025-09-10 19:36:20

就在以色列空军轰炸了卡塔尔首都多哈后,一个以色列学者在社交媒体上写了这样一句话:今天是卡塔尔,明天是土耳其! 以色列在9月9日对卡塔尔首都多哈的一栋建筑发起了空袭,这次行动的目标直指正在其中开会的哈马斯高层,堪称一次精准的“斩首”行动,紧接着一位以色列学者在社交媒体上放出狠话:“今天是卡塔尔,明天是土耳其!” 军事打击和公开叫板交织在一起,不仅暴露了以色列越来越无所顾忌的行事风格,也把阿拉伯世界内部应对策略的严重分歧,赤裸裸地摆上了台面。 以色列近期的一系列动作,无论是在战场上还是在舆论场上,都清晰地表明其军事姿态正变得更具侵略性。多哈事件中,不管哈马斯高层的具体伤亡数字如何,以色列已经成功展示了其无视他国主权、实施远程打击的能力,这更像是一场向全世界的肌肉秀,进一步坐实了它在中东想打谁就打谁的形象。 那位学者的狂言,绝非随口说说那么简单,它带有一种明确的战略恐吓意味,旨在宣告以色列的行动自由不受任何地理边界的限制,回顾历史就能发现,以色列的这套打法向来如此。 从1981年轰炸伊拉克的核反应堆,到2007年空袭叙利亚的核设施,再到近年来对伊朗、黎巴嫩和叙利亚境内目标的频繁打击,“先发制人”的逻辑一以贯之,这种底气,很大程度上源于当年中东“抵抗之弧”被瓦解后形成的权力真空。 面对以色列的军事行动和威胁,尽管谴责声四起,但许多阿拉伯国家的实际反应却显得相当复杂和矛盾,让这些谴责听上去有些苍白,卡塔尔官方嘴上骂得凶,指责以色列违反国际法,但这事儿有个绕不开的背景:卡塔尔境内驻有美军司令部和严密的防空网络。 因此外界普遍认为,若没有美国的“纵容”和“放水”,以色列战机根本不可能在卡塔尔上空来去自如,特朗普事后表达的所谓“愤怒”和“不满”,在这种默契面前显得格外讽刺,这种现象在阿拉伯世界并非个例,很多国家都习惯于在社交媒体上发声或在会议上签署声明,进行这种几乎零成本的口头谴责。 可一旦涉及关闭领空、切断情报合作甚至军事对抗这类需要付出实际代价的政策时,它们又往往选择“沉默是金”,这种言行上的巨大鸿沟,暴露了阿拉伯世界在应对以色列时的深层分歧。 有些国家甚至天真地以为,悄悄为以色列开放领空,既能不得罪美国,又能维持表面中立,却忘了以色列的军事逻辑,今天你为我行方便,明天我的枪口就可能对准你。 中东地区的力量天平,长期以来都严重失衡,以色列作为一个拥有核武器、高度信息化军事能力且得到美国全方位支持的强国,与地区其他国家形成了巨大的实力鸿沟,这种差距使得大多数谴责只能停留在口头层面,即便是军事实力不弱的土耳其,若要单独对抗以色列,也未必有十足的胜算。 当年“抵抗之弧”的瓦解,是造成今天局面的历史根源,在这种背景下,那些军事实力较弱、国内政局不稳的阿拉伯国家显得尤其脆弱,以色列学者对土耳其的威胁也并非空穴来风,两国之间长期存在矛盾,比如埃尔多安一直怀疑2016年的土耳其政变有以色列在背后策划,而以色列则怀疑土耳其是哈马斯的支持者之一。 因此土耳其确实有必要做好应对“定点清除”或大规模空袭的准备,与此同时,阿拉伯民众对各国政府“光说不做”的外交辞令也早已失去了耐心,土耳其和卡塔尔等国的下一步反应,将深刻影响整个阿拉伯世界的走向,只有真正团结起来,用实际行动而非空洞言辞去制衡,才可能避免更大的悲剧。 多哈的遇袭和随之而来的公开威胁,共同揭开了中东地缘政治危险的新篇章,如果中东国家不能在原则问题上达成真正的团结,采取具体有效的威慑行动,而是继续沉溺于口头谴责和战略妥协,那么这片土地将持续笼罩在以色列日益张扬的威胁之下。 确保地区稳定的重任,最终还是取决于阿拉伯国家能否弥合内部分歧,将言语转化为行动,共同构建一个更有韧性的未来。

0 阅读:0

猜你喜欢

云云聊聊娱

云云聊聊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