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浙大高材生李红涛被警察逮捕,然而让所有人不敢相信的是,他竟然趁着警察吃饭的时候,慢慢挪到对方看不到的角落,毫不费力的便把手铐打开,随后气定神闲的走出了公安局…… 1993年12月31日,距离死刑执行只剩最后1天,昆明第一看守所的临时实验室里,李红涛颤抖着合上电路开关,电机轴“嗡”地一声转动起来。 这个曾三次被捕、两次越狱的“顽劣之徒”,用一个转动的电机,改写了自己本该走向刑场的命运。 而这个在死刑前还执着于“搞发明”的人,一年前还在把聪明劲用在钻法律空子上。 1992年,26岁的李红涛本是街坊眼里的“天之骄子”:全国中学生数学竞赛第二名、“优秀青年”,浙大电子系毕业后分配到昆明电阻二厂,前途一片光明。可同学一句“合伙开公司”,让他动了歪心思。 为凑启动资金,他凭借扎实的电子知识,模仿单位印鉴的纹路,用蜡块刻了假章,偷偷将8万元公款转到自己的假账户。 第一次得手后,他贪心再起,想故技重施骗10万时,却被民警抓了个正着。 可民警没料到,这个看似顺从的高材生,早已把公安局的环境摸得透彻。被捕当天,他坐在讯问室里,表面配合记录,余光却在观察:走廊的监控摄像头有个 15 度的盲区,正好在墙角; 手上戴的老式手铐,锁芯是常见的弹子结构,只要找准弹子位置就能打开。趁民警去食堂吃饭,他慢慢挪到墙角,用指甲顶住锁芯,一点点扣动里面的弹子,不过三分钟,手铐 “咔嗒” 一声开了。 他没慌着跑,反而冷静地拦了辆三轮车回家,直奔火车站买了去贵阳的票。 在贵阳的日子,直到 6 月 19 日,当他抱着女友在校园里散步时,布控的警察从两侧包抄,他才第二次被捕。 可看守所的铁栏依旧困不住他。直到1993年2月被押回昆明第一看守所,4月被正式逮捕,死刑判决摆在面前,李红涛才终于停下“对抗规则”的脚步。 拿到判决书那天,他找到管教民警,反常地说:“我想做个无刷电励磁电机的实验,要是能成,也算没白活。”看守所的人很意外。 彼时的他,身上背着诈骗罪、逃脱罪、盗窃罪,死刑判决已箭在弦上,可这句反常的请求,却成了他从刑场边缘拉回自己的第一根绳子。 没人能想到,这个曾三次被捕、两次越狱,把聪明劲用在犯罪上的浙大高材生,会靠一个转动的电机,改写人生结局。 实验的困难远超想象。没有专业线圈,他就拆了旧收音机的漆包线,一圈圈绕在易拉罐做的骨架上;没有合适的电容,他就用多个小电容串联替代; 电路接不通,他就熬到半夜,用万用表一点点测电压、查接线,图纸画了一张又一张,手上被电线划破的伤口结了又破。 可电机始终只嗡嗡响,不转动。直到1993年12月,云南省电器科学研究所的专家听说了这事,专程来看守所; 专家拿起图纸,指着其中一段线路说:“这里的励磁线圈匝数少了50圈,而且接线顺序反了,电流没办法形成闭环,电机自然转不起来。”临走时,专家还给他带了几卷绝缘导线和新的二极管。 12月31日,距离死刑执行通知书上的“七天期限”只剩最后一天。 李红涛按照专家的指点重新绕制线圈、带动旁边他自制的小风扇转得呼呼响。看守所的民警都围了过来,研究所长孙尔云立刻写了份《关于暂缓执行李红涛死刑的报告》,连夜送到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 法院看完报告,最终同意暂缓执行,这个本该走上刑场的人,靠一个转动的电机,赢得了重生的机会。 之后的李红涛彻底变了。1995年3月,他的“无刷电励磁电机”拿到第五届中国专利发明博览会金奖,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也将他的死刑改判为死缓; 2000年,他一口气拿下3项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法院又给他减刑两年;2002年,看到看守所管理还靠人工记录,容易出现漏洞,他主动提出改良防越狱系统。 他用自己的电子知识,设计出能实时监控每个监舍、自动记录人员流动的系统,还加装了红外报警装置,这套系统投入使用后,昆明第一看守所直接评上了“全国模范看守所”。 2009年,李红涛刑满释放,改名叫“杨红俊”,继续在技术领域深耕。 有人问他,最庆幸的是什么,他说:“庆幸自己在最后关头,把聪明用回了正路。浙大教我的是用知识解决问题,不是用知识犯罪。” 李红涛的故事,从来不是“天才犯罪”的猎奇谈资,而是关于“选择”与“包容”的启示:他曾把天赋用在对抗规则上,差点付出生命代价; 而社会没有因他的过错彻底否定他,看守所给了他实验的机会,专家给了他技术指导,法律给了他改判的空间。 最终,他用技术回报了这份包容,也证明了:本事本身没有好坏,关键看你把它用在什么地方,只要方向对了,哪怕起点再低,也能走出属于自己的救赎之路。 信源:李红涛——百度百科
我一直以为全国都这样
【1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