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四川一考生高考作文的字迹无人能认,请专家鉴定后发现,该考生居然用甲骨文写作文,但由于内容偏题,最后只拿到了6分,原以为无学可上的他,最终被四川大学破格录取,然而上大学不久后,其专属导师却说:“这样的学生我没法教”,甚至直接选择辞职。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09年高考语文阅卷的过程中,四川的阅卷现场突然出现了一份特殊的作文试卷,卷面上并非人们熟悉的简体汉字,而是密密麻麻的古文字符号,看上去像是三千年前的遗迹。 老师们最初一头雾水,怀疑是不是学生的恶作剧,但很快就发现这些符号排列工整,并非随意涂写,鉴于此前高考作文中虽有文言文、诗歌甚至方言体的尝试,却从未出现过古文字整篇书写,阅卷组当即决定上报,并请求专家进行鉴定。 专家介入后确认,这份作文确实使用了甲骨文,并夹杂有金文和小篆,在高考的历史上,这可谓是破天荒的第一次,卷面虽然整洁,字迹也颇为规范,但文章内容却大多是作者对古文字学习的心得与感悟,与题意关系不大。 根据高考作文的评分细则,跑题属于严重扣分项,经过审慎评估,阅卷组最终只给了6分,消息传出后,不少人觉得惋惜,认为这样大胆的尝试不该以低分收场,但阅卷组坚持表示规则必须统一,不能因个例而改变。 随着成绩公布,作文作者的身份被确认,他是来自四川绵阳的复读生黄蛉,由于语文作文的低分,他的成绩比预估少了四十多分,连三本线都难以触及。 原本这意味着大学之路几乎被堵死,但由于甲骨文作文在社会上的轰动效应,他的名字很快传遍媒体,围绕他的讨论持续发酵,有人惊叹他的独特,也有人质疑他是否真有深厚功底。 这场舆论最终引来了高校的关注,四川大学注意到他的特殊兴趣与潜力,专门组织了古文字专家团队对他进行考核,从辨识能力到文字演变逻辑再到文献理解,黄蛉表现得还算可圈可点。 几个月后,他收到了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的录取通知书,虽然锦城学院是独立学院,但学校给予了特殊安排,不仅为他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还返聘退休的古文字学者何崝教授,为他进行一对一指导,这在当时被视为难得的学术机缘。 刚入学时,黄蛉在导师的帮助下,学习态度看似积极,经常准备问题向教授请教,但随着媒体的聚焦,他逐渐显得有些浮躁,在接受采访时,他声称自己能够读懂《文心雕龙》这样晦涩的古代文学理论著作。 这种言论在学界引发非议,因为即便是专业研究者也难以轻易掌握这部著作,更何况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学生,何崝教授对此感到失望,他原本希望从基础入手,帮助黄蛉扎实地掌握古文字学的核心,但学生却急于研究复杂的深层课题,对基础训练显得不够重视。 随着教学的推进,问题愈发明显,教授在考察中发现,黄蛉在甲骨文字例与演变方面掌握有限,甚至在笔记中出现拼凑痕迹。 这让导师认定他过于急功近利,没有沉下心来,最终2011年,何崝教授选择辞去指导工作,并明确表示这样的学生自己教不了,他直言天赋不能当成捷径,缺乏扎实的功底,再大的光环也难以支撑学术道路。 导师的辞职让黄蛉再次陷入舆论漩涡,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这位曾因甲骨文作文“一炮而红”的学生,他的故事从考场上的轰动,到破格入学,再到导师的公开退出,充满戏剧性的反转。 此后四川大学不再对外宣传他的培养进展,媒体报道也逐渐减少,随着时间推移,黄蛉逐渐淡出了公众的视野。 这起事件留下的意义,远不止一个学生的经历,它提出了几个耐人寻味的问题:高考作文究竟是看形式还是看内容,评分标准能否包容个别的创造?高校在“破格”录取时,应如何平衡潜力与基础? 而在学术成长的道路上,天赋与勤勉、速度与厚度之间,又该如何取舍?黄蛉的经历为这些问题提供了一个复杂的案例,从最初的惊艳到后来的沉寂,映射出规则与个性的交锋,也提醒人们对待“特殊”与“天才”时应持有怎样的冷静与耐心。 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网《甲骨文考生获高校破格录取 导师斥学风浮躁罢课》
好温暖的大学我上网就是来看这些的
【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