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驻华使领馆今天(9月6日)发文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代理局长肖恩·达菲表示,一支由四名宇航员组成的团队将于2026年上半年进行绕月飞行——之后是“阿尔忒弥斯三号”任务,这是一项为期8至12天的任务,开始在月球上建造我们的基地营。“我们知道中国想先我们一步到达那里。我们不会让这件事发生。” NASA的阿尔忒弥斯计划早就不是新鲜事了,原计划2024年就要送宇航员登月,结果一推再推。现在说2026年上半年绕月,后续建基地营,可他们的太空发射系统(SLS)火箭老是掉链子。 今年5月才刚恢复测试,之前不仅遭了四次雷击,连给移动发射装置加压都出问题,推进剂加注都没法安全进行。 这火箭可是阿尔忒弥斯计划的"腿",总高快100米,近地轨道运载能力95吨,奔月轨道能送27吨载荷,纸面数据确实厉害,但老出故障可不行。 反观咱们中国,虽然没喊那么响亮的口号,但步子走得很稳。2023年就正式立项了载人月球探测工程,明确2030年前要实现载人登月。 现在长征十号运载火箭已经进入初样研制阶段,近地轨道运力70吨,奔月轨道27吨,和美国SLSBlock1火箭不相上下。 更关键的是咱们的节奏很清晰,先搞无人飞行验证,再送人上去,一步一个脚印。今年6月梦舟载人飞船零高度逃逸试验成功,8月揽月着陆器的着陆起飞试验也圆满完成,这些都是实打实的进展。 达菲着急不是没道理,中国在月球探测上的布局早就超出了简单的"登月"范畴。 嫦娥八号计划2029年发射,已经联合了11个国家和地区搞合作项目,有巴基斯坦的月球车,还有意大利的激光角反射器阵列,这分明是在为月球科研站打基础。 咱们的规划是"探、登、驻"三步走,登月只是其中一步,最终要在月球长期驻留,开发利用资源,这格局可比单纯抢"第一"大多了。 美国想在月球建基地营,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阿尔忒弥斯三号任务原计划2024年实施,现在看来得排到2026年之后了,而且宇航员最多只能在月球待6天半,还得靠步行探测,连月球车都没有。 他们的基地营设想包括栖息地、电力系统和通讯系统,但这些都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NASA能不能拿到足够预算还是个未知数。 反观中国,从嫦娥五号带回月壤,到新一代载人飞船、着陆器的研制,每一步都按计划推进,连载人月球车都定好了叫"探索",重量200公斤能载两人,这些细节都透着扎实劲儿。 其实太空探索从来不是短跑比赛,拼的是技术积累和长期规划。 美国当年阿波罗计划确实辉煌,但后来断了几十年,现在想重新捡起登月能力,自然要面对技术断层的麻烦。中国则是一步一个台阶,从无人探测到载人航天,再到深空探测,技术链条越拉越长。 就像长征十号火箭,不仅能送航天员登月,无助推构型还能重复使用,这种经济性和可靠性正是长期太空活动最需要的。 达菲那句"不会让中国先到达",说到底还是老思维在作祟。月球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联合国月球公约早就说了"谁开发谁利用"。 中国带着十几个国家搞嫦娥八号合作,美国却忙着搞排他性的太空联盟,这格局高下立判。真要比的话,不是比谁先踩上月球一脚,而是比谁能在月球扎下根,比谁能带动更多国家一起探索太空。 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的月球计划从来不是为了跟谁较劲,而是要实实在在地推动人类对宇宙的认知边界,这种稳健务实的风格,或许才是真正的太空强国该有的样子。
大阅兵之后,最先找中方合作的西方大国来了,一句表态让白宫目瞪口呆没错,就是西
【3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