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34年,诸葛亮在五丈原辞世,他的兄长诸葛瑾在东吴听闻噩耗,急得要亲自奔丧。然而,他的长子诸葛恪劝阻他,指出他们已经为不同的国家效力,亲情已淡,加之诸葛瑾身体欠佳,不宜亲赴丧事。 这番话让诸葛瑾大为震惊,毕竟对诸葛亮来说,尽管相隔遥远,他最在乎的人之一就是诸葛恪。诸葛瑾无法接受儿子的冷漠,愤然表示,家族的衰败可能就会由诸葛恪引起。 建业城的秋风吹得人心里发凉。诸葛瑾攥着蜀中传来的帛书,指节都泛了白。谁能想到呢?那个在隆中草庐里与他分食半张麦饼的弟弟,竟真的把自己熬死在北伐路上。他抖着手想写祭文,墨汁滴在绢布上晕开黑斑,像极了当年兄弟俩在江东重逢时,诸葛亮衣襟上沾的雨渍。 "父亲真要冒这个险?"诸葛恪抱着暖炉倚在门框上,语气轻得像在说街市菜价。二十郎当岁的年轻人,眉目间既有叔父的英气,又藏着股说不出的阴鸷。他漫不经心掰着指头数:"吴蜀边境层层盘查,您这把年纪经得起颠簸?再说..."少年权臣突然笑起来,露出白森森的牙:"二叔可是把咱们当敌人防着呢。" 案头烛火猛地爆出灯花。诸葛瑾突然想起二十年前,八岁的诸葛恪在孙权宴席上牵驴入殿的旧事。当时满堂喝彩都说诸葛家出了麒麟儿,只有他瞥见儿子眼底闪过的戾气。如今这头幼兽撕破了温良皮囊,竟连血脉亲情都能拿来算计。 要说诸葛恪没本事那是瞎话。东吴朝堂上谁不知道"神童"的厉害?去年魏军压境,这小子带着三百轻骑就敢烧了曹休的粮草。可越是聪明人,越容易在权谋里迷失本心。诸葛瑾忽然打了个寒颤——弟弟在《诫子书》里写的"静以修身",眼前这位侄儿怕是半个字都没读进去。 武昌城的更鼓敲过三更,老父亲终于摔了笔。案头帛书被风卷着飘到墙角,正盖住诸葛亮当年赠的《吴蜀盟约》。烛影摇晃里,诸葛恪弯腰捡起盟约掸了掸灰,嘴角勾起冷笑。他哪晓得十年后的石亭之战,自己也会像叔父般星夜驰援;更想不到再十年,他会因为专权跋扈,被孙峻设计诛杀在三族血泊中。 乱世里的聪明人总觉得自己能跳出棋局,殊不知每个人都是历史洪流中的一粒砂。诸葛恪至死都认定是时运不济,却忘了当年父亲那句"衰败始于汝"的预言。倒是千里之外的成都武侯祠,至今还挂着"宁静致远"的匾额,墨色如新。
公元234年,诸葛亮在五丈原辞世,他的兄长诸葛瑾在东吴听闻噩耗,急得要亲自奔丧。
吴仁朗说
2025-09-09 09:48:52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