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日军包围渊子崖村,准备大开杀戒,但村里的312名村民却不甘坐以待毙,

良奥谈娱乐圈 2025-09-08 20:35:59

1941年,日军包围渊子崖村,准备大开杀戒,但村里的312名村民却不甘坐以待毙,而是选择了联手,一起血战1000多名日军,打响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家园保卫战,最终,121头鬼子被击杀! 那个冬天的清晨,枪声把渊子崖村从寂静中惊醒。村民们发现已经来不及撤离,村长林凡义马上号召大家关上村子大门,迅速进入战斗岗位。 谁也没想到,这个山东临沂的普通村庄,即将经历中国抗日战争史上最悲壮的一场农民自发保卫战。 渊子崖村可不是个普通村子,它地理位置特别,正好处在敌占区和抗日游击区之间的“拉锯地带”。沭河西岸的小梁家据点里,住着一帮伪军,早就对这个坚持抗粮抗捐的村庄恨得牙痒痒。 就在12月18日,伪军队长梁化轩还带着150号伪军跑来索要鸡、肉、酒、白面和1000块大洋,还威胁说不给就要血洗村子。 当时才19岁的村长林凡义一听就火冒三丈,直接让人回话:“要的酒、肉、鸡、白面都准备好了,自己来拿吧!来一个,杀一个;来两个,杀一双!”这份胆识,可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伪军果然来了,结果被村民用土炮打得抱头鼠窜。吃了亏的伪军恼羞成怒,想出了“借刀杀人”的毒计,把正在附近扫荡的大批日军引到了渊子崖村。 12月20日早晨,真正的战斗打响了。1000多名装备精良的日军包围了村子,拉着4门大炮,气势汹汹地向渊子崖扑来。日军先是向村里打了20多发炮弹,响声震天,烟雾四起,房倒屋塌。 村民们躲在5米多高的土夯围墙后面,用门板和石块拼命修补被炸开的缺口。村长林凡义光着膀子来回奔走,指挥自卫队员将火药填入“五子炮”的膛口。 这种自制的土炮长约1米左右,重达60斤,炮口约1寸,子弹是由土灰药和似黄豆大小的铁豆合成,威力极猛。 当敌人进入射程时,二十多门土炮同时轰鸣,前排日军瞬间血肉横飞。但日军很快调整了战术,集中火力轰击东北角的薄弱围墙。数发炮弹后,墙体轰然倒塌。 身材高大的自卫队员林九兰手握铡刀守在缺口处,一连砍死了7个日本兵,直到英勇就义。村民们前仆后继,用铡刀、长矛、菜刀甚至农具与敌人展开肉搏。 一位六旬老妇手持菜刀冲入院落,将一名日军的头颅劈成两半;林端五手持铡刀迎战日军,中弹牺牲。 午后,日军突破防线涌入村内,狭窄的街巷成为惨烈的战场。村民们利用熟悉的地形与敌人周旋。林九乾牺牲后,他的妻子怒吼着冲上去,用镢头将日军的脑袋砸开了花。 她的公公林秉标冲了过来,一把拉起儿媳:“孩子,这不是哭的时候,站起来和鬼子拼呀!” 面对宁死不屈的村民,日军的凶残本性更加暴露无遗。他们在一条胡同里堵住十几名手无寸铁的妇女和儿童,把他们赶进池塘里活活溺死,还残忍地用刺刀狠扎浮在水面上的人。 村民林崇洲、林庆会被绳子捆绑起来,扔进熊熊燃烧的草垛火堆中活活烧死,两人在挣扎中还不断呼喊:“打倒小日本!乡亲们,快杀呀!” 战斗持续到傍晚,村里到处都是尸体,鲜血染红了街道、断墙。部分村民退守到最后一条街道上,此时已没有退路,情况万分紧急。 在这关键时刻,板泉区区委书记刘新一和区长冯干三率领县区武工队和山东纵队二旅五团的一个连火速赶来。这支不到100人的增援部队把日军堵在村子里,最终与村民内外夹击,打退了敌人。 这场持续了整整一天的战斗,渊子崖村民付出了牺牲147人、伤400余人的沉重代价,但也让日伪军付出了伤亡154人的惨重代价。对于一支装备简陋的农民自卫队来说,这绝对是个惊人的战果。 消息传开后,毛泽东在延安《解放日报》上亲自撰文,高度评价渊子崖村是“村自卫战的典范”。 渊子崖因此被后人誉为“中华抗日第一村”,1942年,渊子崖村被滨海专署授予“抗日楷模村”荣誉称号。 战后的渊子崖村在废墟上重建家园,1944年,沭水县政府在村北面的山岭上立塔纪念。 这座渊子崖抗日烈士纪念塔高9米,用当地特产的红色水成岩条石雕砌而成,塔身铭刻了242位烈士的名字。 2015年8月,渊子崖抗日楷模村村民被民政部列入第二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那些曾经沾满血迹的铡刀、土炮,如今陈列在博物馆中,默默诉说着那段悲壮的历史。 渊子崖村民用生命证明了,即使是最普通的中国农民,在面对外来侵略时也会爆发出惊人的力量。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这种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 信息来源: 人民网 —《渊子崖保卫战:村自卫战的典范》 七一网 —《“中华抗日第一村”的不屈保卫战》

0 阅读:129

猜你喜欢

良奥谈娱乐圈

良奥谈娱乐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