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散曲中知名度最高的,大概要数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其次,或许是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 在苍茫古道上,西风吹起尘土,一位游子望着夕阳西下,那断肠之痛究竟源于何种时代变迁?而潼关山河壮阔间,兴亡交替的叹息,又藏着百姓多少隐忍的苦楚? 元朝建立后,蒙古统治者推行民族等级制度,汉族知识分子科举路断,许多人转而通过文艺表达内心。散曲这种形式从宋金民间说唱演变而来,语言通俗,节奏鲜明,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种,便于记录个人感受和社会现实。大都成为创作中心,前期关汉卿等活跃,后期更多隐逸主题的作品出现。 散曲兴起于元代前期,作家包括达官和底层文人,他们用这种直白方式反映时代。比起唐宋诗词,元曲更接地气,少了些文雅,却多了份真实劲儿。人们对元曲关注度不高,一来通俗,二来成套需演出,现在娱乐多,听戏少,但作品价值仍在。 马致远生于1250年左右,大都人,早年追求仕途,却因政策受阻,转入戏曲圈子。他写杂剧15种,如《汉宫秋》,散曲120多首,晚年移居杭州,1321年后过简朴日子,至1324年左右去世。他的作品多抒发漂泊感。 张养浩生于1270年,山东济南人,早年科举入仕,当过县尹、监察御史,至礼部尚书,注重地方治理,兴修水利。但官场复杂,他延祐年间辞职,归隐云庄。1329年关中旱灾严重,朝廷征他为陕西行台中丞,负责赈灾,他途中写下怀古曲子,至任上数月后去世。 元代散曲名家还有白朴、郑光祖、乔吉等,他们作品可读性强,如张可久那句“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体现隐逸生活向往。这些作家多在元代后期,强调自然与民生,散曲由此转向深沉反思。 说起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知名度高,短短几句勾勒秋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开头用名词堆积,营造凄美意境,没有动词却生动,结尾点出游子孤寂,许多人视之为散曲顶尖之作。 这首曲反映知识分子失意,元朝高压下,仕途难,漂泊常见。马致远游历各地,亲历这种境遇,曲子直击人心,流传广。 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也出色,写潼关地势: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他途经潼关,目睹荒芜,感慨历史。秦汉宫殿成土,兴亡循环,百姓总受苦。这句结尾道出底层无奈,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好。 张养浩一组《山坡羊》怀古曲,大约作于赴陕西途中,对古迹叹兴亡,亲切真实。散曲形式让常见主题更贴近大众。 这两首曲艺术上巧妙,前者并置景物营造动态,后者层层推进,从景到史到议论。元曲直白优点在此体现,易懂却有深度。 它们揭示封建王朝下人民艰辛,游子思乡是个人失意,潼关怀古点明兴亡中百姓命运。这种民本意识,推动后世文学关注现实。 当下,这些散曲融入教育和文艺,课堂诵读,演出传播,提醒珍惜和平,注重民生。以人民为中心,避免历史悲剧,这是传承关键。
元代散曲中知名度最高的,大概要数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其次,或许是张养浩的《
蕊蕊聊过去
2025-09-08 13:37:05
0
阅读:14
大叔来了
现在变了吗,还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