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英九终于体会到什么叫“冷板凳”!虽说马英九4次访陆,但一直没搞懂一件事:大陆对他的客气,根本不是因为他个人有多重要,而是出于对两岸同胞情谊的善意。
他可能真以为,那一次次握手、一杯杯清茶,是给他个人的面子。可现实是,大陆看的是两岸关系的大局,是对台湾乡亲的感情,不是冲他姓马的名头。这一点,他到现在才慢慢咂摸出来,恐怕有点晚了。
两岸交流的大门,从来不是为哪一个政治人物敞开的。它是为了让更多台湾同胞能实地感受大陆的发展,了解真实的大陆社会,而不是来当“贵宾”摆姿态。马英九过去在任时,虽然有“九二共识”这个政治基础,但他的政策始终摇摆,既想维持现状,又怕得罪绿营,结果留下一堆悬而未决的问题。
这次他接二连三来大陆,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却很难取得什么实质成果。为什么?因为他已经不是当权者,手里没有决策权,能做的更多是象征性的活动。偏偏他还带着一种“前领导人”的自我感觉,对大陆的善意误读成了对他个人的重视,这就有点尴尬了。
大陆方面的克制和礼貌,其实是给台湾社会看的,是给那些希望两岸和平发展的人看的。可惜,马英九似乎没完全明白这个信号。他在公开场合的一些表态,既想讨好大陆,又怕被绿营骂“卖台”,结果话说得不痛不痒,既没打动大陆民众,也没说服台湾年轻人。
两岸关系的关键,从来不是个人魅力,而是政治互信。没有“九二共识”这个定海神针,任何交流都只能停留在表面。马英九在任时,虽然承认“九二共识”,但在推动两岸关系深化上畏首畏尾,错过了不少机会。如今他再访大陆,早已时过境迁,手里没有筹码,自然坐冷板凳也就不奇怪了。
更重要的是,台湾民意已经发生变化。年轻一代对两岸关系的看法,和马英九那代人完全不同。他们更关心经济发展、就业机会、生活质量,而不是抽象的“统独”口号。马英九如果还抱着过去的思维模式,想用老一套的政治语言打动年轻人,恐怕只会越来越孤立。
大陆这边,对台湾的政策一直很明确: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持“九二共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但同时,大陆也越来越清楚,对台工作不能只靠善意和让步,更要让台湾民众切实感受到两岸交流的好处。这就是为什么最近几年,大陆推出了一系列惠及台湾同胞的政策措施,从职业资格互认到居住证申领,从创业扶持到求学便利,都是实打实的利益。
马英九如果真为台湾好,就应该多向台湾民众介绍这些政策,而不是沉迷于个人的“访问成果”。可惜,从他几次访陆的表现来看,他更在意的是媒体的镜头和自己的历史定位,而不是为台湾同胞争取更多实际利益。
两岸关系发展到今天,已经不是靠几个政治人物的私人交情就能推动的。它需要制度性的安排,需要两岸同胞共同参与。马英九的“冷板凳”体验,或许能让他明白:没有真正为民众谋福祉的行动,再高的政治头衔也只是空壳。
对于大陆来说,接待马英九,更多是出于历史渊源和两岸情谊的考量。但未来的两岸关系,绝不会因为某个人的来访而改变走向。它需要更广泛的民间交流,需要更多台湾年轻人亲自来大陆看看,用自己的眼睛感受这里的变化,而不是被岛内的政治操弄牵着鼻子走。
马英九的经历,或许是一个警示:在两岸关系中,任何政治人物都不能高估自己的影响力。真正重要的,是顺应历史潮流,为两岸同胞创造更多共同利益。否则,再华丽的访问,也不过是一场政治秀而已。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