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古代没人敢伪造圣旨?你看圣旨第一个字是啥,怎么造?在古装剧中,只要涉及皇宫的

友绿聊历史 2025-09-07 14:36:35

为何古代没人敢伪造圣旨?你看圣旨第一个字是啥,怎么造?在古装剧中,只要涉及皇宫的剧集,一定会“圣旨”的出现。圣旨一出来,不管是多大的官,都得下跪,这也让不少人奇怪。既然这圣旨这么厉害,怎么没人在危难时期自己做一张,来救自己一命呢?这伪造圣旨的可能性其实特别低。   我们平时看到影视剧里的圣旨,就是一张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布,但是这块黄布根本没有想象的简单。   因为它是皇家特供的,所以还没有下笔,大部分人就被这个特殊的材料给难住了。   而且你就是想仿着这个布料做一下也基本不可能,因为你都没有机会能摸到这张布,就算是摸到布了,也会织布,但是接下来还是有重重的难题等着你克服。   首先,就是圣旨是用什么写出来的。其实圣旨根本不是写的,而是靠织上去的,还不是绣娘绣那么简单,是织进去的,就像毛衣的图案一样,织出来的,所以这个难度有多大,也就不用多说了。而且这个字的位置也很有讲究,比如说“奉天承运”的“奉”字就需要在圣旨上的祥云暗纹上头。   而这个祥云也不是同一个位置,也就是说这个奉的字不会始终都是一个位置。   看到这,肯定有人觉得,反正不管是布还是字都是人织出来的,不会从宫里找个织布的绣娘就行了,无非就是多给点银子的事吗。   但这个想法也是错误的,因为这个织布的丝线就很难弄到,封建社会可不是现在,想要什么颜色就能有什么颜色。   那会儿的这种正黄色,只能出现在帝王家,所以光是搞到颜色正的材料就难倒一大批人。   而且大部分的老百姓压根儿就没见过这个色,光靠想象都很难生产出这种颜色。   更何况圣旨除了织字,还得有盖印,这没见过盖印,一秒就露馅了。   再加上圣旨两旁的还要有一个密码,估计这也是没有几个人知道的秘密。   圣旨两头各有一个轴,这个棍子也是大有讲究的,不同的人用料也不一样。   比如一品用的是白玉,也就是现在我们说的和田玉。   接下来的每一品大官都用的这个不轴不一样,要是没有在宫里待过,可真的搞不明白。   其实除了以上,还有一点是历史剧里从来没有展现出来的,就是真正的圣旨根本不可能是一个人啪地抖开宣读的。   真正的圣旨是一块儿长约五米,宽在三十厘米左右的布匹,而且还是双层夹棉,也就是说,这个圣旨根本一个人撑不开。   那么,历史上读圣旨是怎么样的呢?   其实这个圣旨,至少要三个人才能配合,一人拿着一头,中间有个人读着。   然后宣读完毕,旁边就有一个人要核验内容,也就是宣读一份圣旨得四个人配合着,才能完成。   所以,看似是一份简简单单的圣旨,这背后参与的人可就多了去了,而且最后的玉玺也是一大难题。   所以说以前的人不管官阶也多大,也从来没有想过伪造份圣旨,除非他是脑袋想搬家。   参考资料: 澎湃新闻:苏州丝绸博物馆专家成功修复明代况钟家族“圣旨” 新华网:圣博馆藏|别被电视剧给骗了,圣旨其实长这样!

0 阅读:48

猜你喜欢

友绿聊历史

友绿聊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