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在红军长征的一个夜晚,一名队长起来上厕所,忽然发现远方有一道闪光,随后他拔腿就跑,回到营地后赶紧叫战士们离开,之后发生的事让所有官兵惊出一身冷汗。 1934年冬天,当时,钟伟所在的部队刚刚打完一仗,人困马乏,在一个叫“新田”的地方宿营。长途跋涉加上激烈战斗,战士们几乎是沾着地就能睡着,整个营地除了哨兵的脚步声,安静得可怕。 半夜里,人有三急,钟伟也一样。他悄悄起身,走到营地边缘的一处小土坡后面解决问题。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那个场景:万籁俱寂,天上可能有点月光,也可能没有,四周黑黢黢的,只有风声。 就在他准备回去的时候,眼角的余光似乎捕捉到了什么。他下意识地扭头,望向远处山坳里。 一道微弱的闪光,一闪而过。 是什么?是萤火虫?还是哪个战士不小心弄出的火星? 搁一般人,可能就这么晃过去了,毕竟累了一天,谁还有心思琢磨这个。但钟伟不一样,他那根叫“警惕”的弦,瞬间就绷紧了。他死死地盯着那个方向,大气都不敢出。 很快,又是一下!这次他看清了,那光亮有点像金属反射月光,又有点像有人在划火柴。而且,闪光的地方不止一处,星星点点,虽然微弱,却在黑暗中非常有规律。 那一瞬间,一个念头闪电般击中了他:敌人! 在那种距离和环境下,能出现这种闪光的,大概率是敌人的刺刀、水壶或者钢盔在月光下的反光,甚至可能是敌军官在偷偷看地图时,用手电或火柴照亮的瞬间。无论哪一种,都说明了一件事:他们被包围了,敌人正在悄无声息地摸上来,准备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来不及多想,钟大政委裤子一提,拔腿就往营地里狂奔。 他没有声张,而是冲到各个帐篷,把干部和战士们一个个从睡梦中摇醒,用最低沉也最急促的声音下令:“快!快起来!紧急集合,马上转移!什么都不要带,跑步跟我走!” 睡得正香的战士们一脸懵,但军令如山,而且看到政委那张写满焦急和严肃的脸,所有人都知道,出大事了。部队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悄无声-息地撤离了宿营地,朝着钟伟指定的方向,深一脚浅一脚地钻进了更深的山林里。 整个过程,安静得像一群夜行的猫。 刚离开宿营地没多久,就在战士们还有点云里雾里,甚至有人在小声嘀咕政委是不是太大惊小怪的时候,身后,他们刚刚躺过的地方,突然火光冲天! 敌人的炮弹和机枪弹,像雨点一样倾泻在他们刚才的营地上。 重机枪“哒哒哒”的咆哮声撕裂了整个夜空,迫击炮弹“轰!轰!”的爆炸声震得地动山摇。可以想象,如果他们晚撤离十分钟,甚至五分钟,此刻会是什么样的后果?整个部队,可能就在睡梦中被敌人的炮火覆盖,全军覆没了。 那一刻,所有官兵,从上到下,背后瞬间冒出一层冰冷的汗。 大家这才明白,是政委半夜上厕所时的那个“偶然发现”,救了所有人的命!后怕、庆幸、以及对钟伟的敬佩,种种情绪交织在一起。 这件事,后来成了钟伟军事生涯中的一个传奇注脚。 钟伟在1934年的那个夜晚,充当的是“人肉预警雷达”的角色。他的眼睛,就是“高分辨率光学侦察仪”,他的大脑,就是“人工智能决策系统”。他用最原始的装备,打出了最现代化的预警效果。 这给我们普通人什么启发呢? 第一,保持对环境的“敏感度”。这不单是指安全,也包括对工作、对生活、对人际关系的敏感度。很多时候,危机的到来,或者机遇的出现,最初都只是一道微不足道的“闪光”。你抓住了,就赢了;你忽略了,可能就要付出代价。 比如在工作中,你是不是能从老板一个不经意的眼神、客户一句无心的话里,读出潜在的信息?在生活中,你是不是能从家人情绪的微小变化中,感受到他们可能需要关心和帮助? 这些,都是现代社会里的“钟伟时刻”。 第二,相信并磨练你的“专业直觉”。直觉不是瞎猜,它是知识、经验和潜意识的瞬间结合。一个顶级的医生,看到病人一眼,心里大概就有了几分判断;一个优秀的投资人,看完一份财报,就能嗅到其中的机会或风险。 这种直觉,来自于日复一日的学习和实践,来自于你在这个领域里踩过的坑、吃过的亏、总结出的经验。它比任何教科书都来得宝贵。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最缺的,往往不是信息本身,而是从海量信息中,一眼看到那道“闪光”的能力。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长征的故事我们听过很多,但钟伟的这个经历,却像一枚小小的切片,让我们看到了宏大叙事背后,那些生动、具体、充满人性光辉的细节。 正是无数个像钟伟这样,在绝境中依然保持着狼性警觉的红军指战员,才最终带领那支濒临绝境的队伍,走出了雪山草地,走向了最终的胜利。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时代怎么变,装备怎么更新,那个在关键时刻能发现“闪光”并果断决策的人,永远是最终的胜者。
志愿军四任司令员,对整体战局影响最大的,是哪两位?“1951年4月13日,飞机
【2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