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一身冷汗!这个小说家比我更了解自己
董承评文学
2025-09-05 21:50:36
✍︎
我有个朋友,是我所见过的最复杂、矛盾的人。
他自尊又自卑。喜欢孤独一人,又渴望融入社会;一旦融入,却又觉得别人愚蠢。时而软弱自怜,什么也不想做,时而又有奋发之念,想做点什么让别人肃然起敬。他很有想法和见地,对文化、人性都有不俗理解,因此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却又难以超越这一切……
“没有一个人与我相似,我也不与任何人相像。”他常常这么说。
他永远在怀疑,否定别人,又自我否定,在痉挛,无所谓目的和希望,不知道爱和恨。
我的这个朋友没有名字,住在地下室,是陀思妥耶夫斯基1864年写的《地下室手记》的主人公。
说他是朋友,因为他是一面镜子,我能照出自己的脸。
陀思妥耶夫斯基我读得很晚。
大学时,喜欢托尔斯泰,喜欢列文和安德烈公爵。
几次读陀氏,都没有坚持到最后。
陀氏在我阅读视野中出现得太多了,《罪与罚》《卡拉马佐夫兄弟》的人物和情节,已经成了意象般的公共语言,建构着我们的文学世界。小说的情节,我也在频繁的阅读中掌握了大概。
看书没有捷径,读别人的评论,永远无法取代阅读本身。
认真读陀氏,是从《地下室手记》开始。
这本书只是一个大中篇的篇幅,不到十万字。不到一天就能读完。但石子丢入湖面,震撼的波纹,要荡漾很久。
说石子还不恰当,应该说是巨石。不仅湖面持续荡漾,整个湖面的水位都随之上升了。
说“读出一身冷汗”,绝无夸张。在陀氏的观察之下,我们的灵魂无所遁形:我们显在的性格,固然被他悉数了解;我们习焉不察或者说不敢直面的心理,他也洞若观火。
伟大的作家就是这样,他对我们每一个人心灵深处的了解,可能会远胜于我们自己。
我推荐的是曾思艺的译本。译者喜欢用成语,居然很妥帖,很符合地下室人那种字斟句酌的语言风格。
小说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自述。这部分信息量极大,地下室人的复杂性,都在这自白之中,甚至说,陀思妥耶夫斯基后来的鸿篇巨制,都能在这几万字里找到影子。
第二部分,更像传统意义上的小说,写了地下室人二十多岁的三件事。每件事都是小事,但极其微妙,把第一部分的“议论”再行演绎了一遍。
之前推《月亮与六便士》,目的在比较译本,也在说我的人生选择;还推过阿来的《机村史诗》,但那是对高中阅读的回忆。
我愿意说《地下室手记》是我推荐的第一本小说。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