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他是国家用了11名美国战俘,才换回来的天才科学家,你可能没听过他的名字,

韫晓生 2025-09-05 19:39:41

[微风]他是国家用了11名美国战俘,才换回来的天才科学家,你可能没听过他的名字,他却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他就是著名航天技术专家、仪器仪表与自动化专家,“两弹一星”功勋——杨嘉墀。   (信源:光明网6月11日发布——今天,让我们一起抬头仰望“杨嘉墀星)   1956 年的纽约港口,一艘邮轮正要起航。37 岁的杨嘉墀站在甲板上,望着渐渐远去的洋房,手里紧紧攥着一个清单——上面列着他卖掉家具换来的东西:示波器、精密电阻、半导体元件,全是祖国急需的科研仪器。   谁也想不到,这个刚从哈佛大学拿到博士学位、在美国航天界小有名气的科学家,会放弃带花园的房子、高薪的工作,带着一家人挤在邮轮的三等舱里回国。   有人说他傻:“美国的实验室多先进,回去能干啥?” 他只笑笑:“家里再穷,也是自己的家。”   这趟回国路,藏着太多不易。杨嘉墀是江苏吴江人,18 岁那年,日军的炮弹在上海炸响,他躲在防空洞里啃着干馒头,听着外面同胞的哭喊声,心里像被火烧:“要是咱们有自己的飞机大炮,哪会受这欺负?”   后来考上上海交大,他选了电机专业,就想造出能保卫家国的硬家伙。   在美国的十年,他成了自动控制领域的专家,实验室里的示波器上,跳动的波形能精准预测导弹轨迹。   可每次看到报纸上 “中国科技落后” 的新闻,他就彻夜难眠。直到 1956 年,中国用 11 名美军战俘换回 120 名科学家,他二话不说就报了名,连美国机构开出的双倍薪水都没看一眼。   回国那天,他带的箱子里没几件衣服,全是打包好的仪器。海关检查时,工作人员翻出一个巴掌大的金属块,问这是什么。   他眼里闪着光:“这是磁芯存储器的核心部件,能让计算机记更多东西。” 后来才知道,这玩意儿在当时的中国,连见都没人见过。   刚回国的日子,条件苦得超出想象。   实验室是废弃的仓库,冬天没有暖气,他裹着棉袄画图,钢笔水都冻成了冰;想买个精密电阻,跑遍全城都找不到,只能自己动手绕;最困难的时候,连计算用的草稿纸都要省着用。   可他一点不觉得难。1970 年 “东方红一号” 卫星立项,杨嘉墀负责姿态控制系统—— 简单说,就是让卫星在天上不晃悠,还能准确把《东方红》乐曲传回来。   这活儿有多难?当时国外的卫星姿态控制,成功率还不到一半。他带着团队在实验室泡了三年,光草稿纸就堆成了小山,终于算出了一套独特的控制算法。   卫星发射那天,他守在控制台前,手心全是汗。   当 “东方红” 的旋律从太空传来,整个控制室的人都跳了起来,他却蹲在地上哭了 —— 想起当年在防空洞里的誓言,终于有了回响。   更惊险的是 1975 年,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上天后出了故障,好多专家都说 “得提前回收,不然就丢了”。   杨嘉墀盯着数据看了一天一夜,突然一拍桌子:“按原计划飞,我敢保证能回来!” 那天夜里,他跑到山顶蹲了一宿,寒风把耳朵冻得通红,直到看见卫星划过夜空的光点,才露出笑容。   要知道,美国搞返回式卫星失败了 13 次,咱们一次就成了。后来有年轻科研人员问他秘诀,他指着墙上的公式说:“哪有秘诀?就是算得再细点,想得再周全点。”   1986 年的一天,他和王淦昌、王大珩、陈芳允三位科学家聚在一块,手里捏着一份报告,上面写着 “中国必须搞前沿科技”。   那时候,咱们 8 亿件衬衫才能换一架波音飞机,DVD 机造得再多,核心芯片也得进口。他们急啊,连夜给中央写信,建议搞一个 “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王淦昌有点忐忑:“要不先报一年 2 个亿?” 杨嘉墀摆摆手:“要搞就搞像样的。” 没想到中央看完信,直接批了 100 亿 —— 这在当时,相当于全国财政支出的二十分之一。   后来这个被称为 “863 计划” 的项目,成了中国科技的 “加速器”,北斗导航、载人航天、转基因作物,好多成果都从这里起步。   杨嘉墀到了 80 多岁,还天天准点去办公室。有次下大雨,他打着伞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单位赶,摔在泥水里,爬起来第一句话是 “今天的会别耽误了”。   夫人总说他 “三句话不离科研,走路都在想公式”,可他自己觉得,能为国家多干点,比啥都值。   2006 年,87 岁的他走了。天上那颗编号 11637 的小行星,被命名为 “杨嘉墀星”。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太熟悉这个名字,可他们用的北斗导航、看的航天发射,都踩着这位老人铺的路。   现在每次看航天发射,我总会抬头看看夜空。那颗 “杨嘉墀星” 应该还亮着吧,就像他当年在山顶等待卫星时,眼里的光。   你们还知道哪些默默为国家奉献的科学家?评论区聊聊,让这些名字被更多人记住~

0 阅读:55

猜你喜欢

韫晓生

韫晓生

感谢大家的关注